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蛋白质论文

蛋白质O-GlcNAc修饰研究的方法探讨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6页
前言第16-31页
 1 O-GlcNAc 修饰第16-21页
   ·O-GlcNAc 的生物合成第16-17页
   ·OGT第17-19页
   ·O-GlcNAcase第19-20页
   ·O-GlcNAc 修饰的功能第20-21页
     ·O-GlcNAc 修饰与转录调节第20页
     ·O-GlcNAc 修饰与压力应激第20-21页
     ·O-GlcNAc 与细胞周期和增值第21页
     ·O-GlcNAc 与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第21页
 2 蛋白质 O-GlcNAc 修饰的检测第21-25页
   ·凝集素检测法第22页
   ·抗体检测法第22-23页
   ·代谢标记法第23-24页
   ·酶标记法第24-25页
 3 重组蛋白在原核细胞和体外的 O-GlcNAc 修饰第25-26页
 4 O-GlcNAc 修饰位点的确定第26-31页
   ·凝集素富集法第28页
   ·抗体富集法第28页
   ·代谢标记和酶标记富集法第28-29页
   ·BEMAD 富集法第29-31页
第一章 O-GlcNAc 修饰的蛋白质的制备第31-92页
 第一节 建立重组蛋白在原核细胞 O-GlcNAc 修饰的方法第31-50页
  1 实验材料第31-34页
   ·菌株和载体第31页
   ·主要仪器第31-32页
   ·主要试剂第32-33页
   ·常用溶液的配制第33-34页
  2 实验方法第34-42页
   ·构建 Sp1 与 OGT 的原核共表达菌株第34-40页
     ·构建 Sp1 的原核表达载体第34-39页
       ·碱裂解法提质粒 pET32a-Sp1 和 pET30a第34-35页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pET32a-Sp1 和 pET30a第35-36页
       ·DNA 片段的琼脂糖胶回收第36页
       ·DNA 片段连接第36页
       ·重组质粒的转化第36-37页
       ·PCR 鉴定阳性克隆第37-38页
       ·酶切鉴定重组质粒 pET30a-Sp1第38-39页
     ·Sp1 的原核诱导表达第39页
     ·Sp1 与 OGT 的原核共表达第39-40页
   ·纯化 Sp1第40页
   ·SDS-PAGE 电泳第40-41页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第41-42页
  3 实验结果第42-48页
   ·构建 Sp1 与 OGT 的原核共表达菌株第42-46页
     ·构建 Sp1 的原核表达载体第42-45页
     ·Sp1 的原核诱导表达第45-46页
     ·Sp1 与 OGT 的原核共表达第46页
   ·大肠杆菌 BL21(DE3)中 Sp1 的 O-GlcNAc 修饰第46-48页
  4 小结第48页
  5 讨论第48-50页
 第二节 重组 p120 在原核细胞的 O-GlcNAc 修饰第50-67页
  1 实验材料第50-53页
   ·菌株和载体第50页
   ·主要仪器第50-51页
   ·主要试剂第51-52页
   ·常用溶液的配制第52-53页
  2 实验方法第53-58页
   ·构建 p120 与 OGT 的原核共表达菌株第53-57页
     ·构建 p120 的原核表达载体第54-56页
       ·PCR 扩增 p120第54页
       ·p120 DNA 片段的琼脂糖胶回收第54页
       ·p120 DNA 片段连 PMD-18T 载体并测序第54-55页
       ·碱裂解法提质粒 PMD-18T-p120第55页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PMD-18T-p120 和 pET30a第55-56页
       ·DNA 片段的琼脂糖胶回收第56页
       ·DNA 片段连接第56页
       ·重组质粒的转化第56页
       ·PCR 鉴定阳性克隆第56页
       ·酶切鉴定重组质粒 pET30a-p120第56页
     ·p120 的原核诱导表达第56页
     ·p120 与 OGT 的原核共表达第56-57页
   ·纯化 p120第57页
   ·SDS-PAGE 电泳第57页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第57-58页
  3 实验结果第58-65页
   ·构建 p120 与 OGT 的原核共表达菌株第58-63页
     ·构建 p120 的原核表达载体第58-62页
     ·p120 的原核诱导表达第62-63页
     ·p120 和 OGT 的原核诱导表达第63页
   ·大肠杆菌 BL21(DE3)中 p120 的 O-GlcNAc 修饰第63-65页
  4 小结第65页
  5 讨论第65-67页
 第三节 重组 p120 在原核细胞 O-GlcNAc 修饰的条件优化第67-79页
  1 实验材料第67-71页
   ·菌株和细胞株第67页
   ·主要仪器第67-68页
   ·主要试剂第68-69页
   ·常用溶液的配制第69-71页
  2 实验方法第71-73页
   ·细胞复苏和冻存第71页
   ·细胞培养与传代第71-72页
   ·脂质体转染第72页
   ·纯化原核和真核表达的 p120第72页
   ·SDS-PAGE 电泳第72页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WB)第72-73页
  3 实验结果第73-77页
   ·原核和真核表达的 p120 O-GlcNAc 修饰水平的差异第73-74页
   ·不同培养条件对大肠杆菌 BL21(DE3)中 p120 O-GlcNAc 修饰的影响第74-77页
  4 小结第77页
  5 讨论第77-79页
 第四节 建立重组蛋白在体外 O-GlcNAc 修饰的方法第79-85页
  1 实验材料第79-82页
   ·菌株和细胞株第79页
   ·主要仪器第79页
   ·主要试剂第79-80页
   ·常用溶液的配制第80-82页
  2 实验方法第82-83页
   ·体外 O-GlcNAc 修饰第82-83页
   ·SDS-PAGE 电泳第83页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WB)第83页
  3 实验结果第83-84页
  4 小结第84页
  5 讨论第84-85页
 第五节 重组 p120 在体外的 O-GlcNAc 修饰第85-92页
  1 实验材料第85-88页
   ·菌株和细胞株第85页
   ·主要仪器第85页
   ·主要试剂第85-86页
   ·常用溶液的配制第86-88页
  2 实验方法第88-89页
   ·体外 O-GlcNAc 修饰第88-89页
   ·SDS-PAGE 电泳第89页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WB)第89页
  3 实验结果第89-91页
   ·p120 的体外 O-GlcNAc 修饰第89-90页
   ·p120 在真核细胞、在原核细胞和在体外的 O-GlcNAc 修饰水平的差异第90-91页
  4 小结第91页
  5 讨论第91-92页
第二章 质谱确定 O-GlcNAc 修饰位点的方法探索第92-113页
 第一节 半胱氨酸封闭方法的确定第92-100页
  1 实验材料第92-95页
   ·菌株第92页
   ·主要仪器第92页
   ·主要试剂第92-93页
   ·常用溶液的配制第93-95页
  2 实验方法第95-96页
   ·纯化 Sp1第95页
   ·Sp1 和 BSA 的过甲酸氧化第95页
   ·Sp1 和 BSA 的烷基化第95-96页
   ·SDS-PAGE 电泳第96页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第96页
  3 实验结果第96-98页
   ·Sp1 和 BSA 的过甲酸氧化第96-97页
   ·Sp1 和 BSA 的碘乙酰胺烷基化第97-98页
  4 小结第98-99页
  5 讨论第99-100页
 第二节 β消除条件的确定第100-107页
  1 实验材料第100-102页
   ·菌株第100页
   ·主要仪器第100页
   ·主要试剂第100-101页
   ·常用溶液的配制第101-102页
  2 实验方法第102-103页
   ·纯化 Sp1第102页
   ·Strong BEMAD 和 Mild BEMAD第102-103页
   ·SDS-PAGE 电泳第103页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第103页
  3 实验结果第103-105页
   ·Strong BEMAD 条件优化第103-104页
   ·Mild BEMAD 条件优化第104-105页
  4 小结第105页
  5 讨论第105-107页
 第三节 BEMAD 结合硫醇柱富集的可行性分析第107-113页
  1 实验材料第107-109页
   ·样品第107页
   ·主要仪器第107页
   ·主要试剂第107-108页
   ·常用溶液的配制第108-109页
  2 实验方法第109-111页
   ·纯化无 O-GlcNAc 修饰的 Sp1第109页
   ·SDS-PAGE 电泳 Sp1第109页
   ·胶内胰酶酶解 Sp1第109-110页
   ·半胱氨酸的烷基化第110页
   ·Mild BEMAD第110页
   ·硫醇柱富集第110页
   ·Macro Spin-C18 反相柱除盐第110-111页
   ·ESI 质谱分析第111页
  3 实验结果第111-113页
  4 小结第113页
  5 讨论第113页
总结与展望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个人简历第122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极大节旋藻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选择
下一篇:海洋微藻释放二甲基硫(DMS)与二甲巯基丙酸内盐(DMSP)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