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溪气田集气管道内腐蚀预测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1页 |
·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意义 | 第7页 |
·国内外管道内腐蚀预测研究现状 | 第7-9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9-11页 |
第2章 磨溪气田集气管道内腐蚀特点 | 第11-31页 |
·磨溪气田集气管道基本情况 | 第11-18页 |
·1号管线基本情况 | 第11-12页 |
·2号管线基本情况 | 第12-13页 |
·3号管线基本情况 | 第13-14页 |
·4号管线基本情况 | 第14-15页 |
·5号管线基本情况 | 第15-16页 |
·6号管线基本情况 | 第16-17页 |
·7号管线基本情况 | 第17-18页 |
·磨溪气田集气管道内腐蚀特点 | 第18-20页 |
·内腐蚀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30页 |
·金属材质与金属表面状态对金属腐蚀的影响 | 第20-21页 |
·流体介质对金属腐蚀的影响 | 第21-24页 |
·管道内运行参数对金属腐蚀的影响 | 第24-29页 |
·磨溪气田集气管道内腐蚀主要影响参数的确定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WG-ICDA内腐蚀预测方法 | 第31-50页 |
·WG-ICDA评价方法 | 第31-36页 |
·WG-ICDA的适用范围 | 第31-32页 |
·WG-ICDA评价过程 | 第32-36页 |
·WG-ICDA内腐蚀预测方法 | 第36-41页 |
·DE WAARD 95模型内腐蚀预测 | 第36-39页 |
·TOP-OF-LINE模型内腐蚀预测 | 第39-41页 |
·WG-ICDA内腐蚀预测结果验证 | 第41-49页 |
·现场检测 | 第41-45页 |
·预测腐蚀速率与现场检测数据比较 | 第45-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磨溪气田集气管道内腐蚀预测方法建立 | 第50-77页 |
·管道内腐蚀影响参数计算 | 第50-62页 |
·1号管线内腐蚀影响参数计算 | 第51-52页 |
·2号管线内腐蚀影响参数计算 | 第52-54页 |
·3号管线内腐蚀影响参数计算 | 第54-56页 |
·4号管线内腐蚀影响参数计算 | 第56-57页 |
·5号管线内腐蚀影响参数计算 | 第57-59页 |
·6号管线内腐蚀影响参数计算 | 第59-60页 |
·7号管线内腐蚀影响参数计算 | 第60-62页 |
·内腐蚀影响参数权重分析 | 第62-64页 |
·灰色关联分析法概述 | 第63页 |
·内腐蚀影响参数权重分析结果 | 第63-64页 |
·磨溪气田内腐蚀预测方法的建立 | 第64-71页 |
·BP神经网络内腐蚀速率预测 | 第64-67页 |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 | 第67-69页 |
·粒子群算法优化BP神经网路预测 | 第69-71页 |
·神经网络预测结果比较 | 第71页 |
·磨溪气田内腐蚀预测方法验证 | 第71-76页 |
·验证管线基本情况及开挖点腐蚀速率 | 第71-72页 |
·验证管线内腐蚀影响参数计算及腐蚀预测 | 第72-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7页 |
·建议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1 | 第83-99页 |
附录2 | 第99-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3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103页 |
参与的科研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