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第一章 法律视角下的虚拟货币问题 | 第15-28页 |
第一节 目前我国司法裁判中的虚拟货币问题 | 第15-17页 |
一、“Q 币大盗”案 | 第15-17页 |
二、虚拟货币抢劫案 | 第17页 |
第二节 目前我国关于虚拟货币问题的立法 | 第17-21页 |
一、公信安[2002]445 号文件 | 第18页 |
二、国税函[2008]818 号文件 | 第18-19页 |
三、文市发[2009]20 号文件 | 第19-20页 |
四、现行立法的不足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关于虚拟货币问题的立法的事实依据 | 第21-28页 |
一、虚拟货币交易 | 第21-23页 |
二、虚拟货币盗窃 | 第23-24页 |
三、(网络游戏的)虚拟货币的危害 | 第24-28页 |
第二章 虚拟货币的现状 | 第28-40页 |
第一节 虚拟货币概念的界定 | 第28-31页 |
一、虚拟货币的概念 | 第28-29页 |
二、虚拟货币和其相似概念的关系 | 第29-31页 |
第二节 我国虚拟货币的现状:以腾讯的“Q 币系列”为例 | 第31-37页 |
一、腾讯公司的业务概述 | 第31-32页 |
二、Q 币 | 第32-34页 |
三、Q 点 | 第34页 |
四、游戏币(前期)和游戏币(后期) | 第34-35页 |
五、Q 豆 | 第35-36页 |
六、QQ 积分 | 第36页 |
七、腾讯“Q 币系列”的流通线路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国外的虚拟货币:以Beenz 为例 | 第37-40页 |
第三章 经济学语境下的货币概念 | 第40-49页 |
第一节 关于“虚拟货币是否是货币”的争论 | 第40-41页 |
第二节 货币概念的内涵 | 第41-44页 |
一、交换媒介的职能 | 第42-43页 |
二、价值储藏手段的职能 | 第43页 |
三、计价单位的职能 | 第43-44页 |
四、小结 | 第44页 |
第三节 货币概念的外延 | 第44-49页 |
一、货币的类型 | 第44-45页 |
二、货币和货币的替代物 | 第45-46页 |
三、货币和铸币 | 第46-49页 |
第四章 虚拟货币是否是货币 | 第49-56页 |
第一节 我国现行立法关于货币的规定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对于“虚拟货币是否是货币”的争论的分析 | 第50-51页 |
第三节 虚拟货币是否具有交换媒介的职能 | 第51-53页 |
一、虚拟货币的运行模式 | 第52页 |
二、高能虚拟货币是否是交换媒介 | 第52-53页 |
三、低能虚拟货币是否是交换媒介 | 第53页 |
第四节 虚拟货币的货币属性的分析 | 第53-55页 |
一、高能虚拟货币是否是货币 | 第54页 |
二、须要用高能虚拟货币购买的低能虚拟货币是否是货币 | 第54页 |
三、其它的低能虚拟货币是否是货币 | 第54-55页 |
第五节 虚拟货币的货币类型 | 第55-56页 |
第五章 虚拟货币是否合法 | 第56-61页 |
第一节 何谓“代币票券” | 第56页 |
第二节 高能虚拟货币是否合法 | 第56-59页 |
第三节 低能虚拟货币是否合法 | 第59页 |
第四节 结论 | 第59-61页 |
第六章 我国虚拟货币的未来 | 第61-63页 |
附录Ⅰ | 第63-65页 |
附录Ⅱ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后记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