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聚众斗殴罪的构成要件研究 | 第9-24页 |
·聚众斗殴罪的客体 | 第9-11页 |
·聚众斗殴罪的直接客体 | 第9-10页 |
·聚众斗殴罪的选择客体 | 第10-11页 |
·聚众斗殴罪的客观方面 | 第11-18页 |
·如何理解"聚众" | 第11-14页 |
·"斗殴"的含义 | 第14页 |
·"聚众"与"斗殴"的关系 | 第14-17页 |
·聚众斗殴罪的未完成形态 | 第17-18页 |
·聚众斗殴罪的主体 | 第18-22页 |
·如何理解"首要分子" | 第18-19页 |
·如何认定"其他积极参加者" | 第19页 |
·主、从犯的认定 | 第19-22页 |
·聚众斗殴罪的主观方面 | 第22-24页 |
2 聚众斗殴罪的法定加重量刑情节 | 第24-31页 |
·多次聚众斗殴 | 第24-25页 |
·人数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 | 第25-26页 |
·在公共场所、或者交通要道聚众斗殴,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 | 第26-27页 |
·持械聚众斗殴 | 第27-31页 |
·如何定义"械" | 第27-28页 |
·携带器械而未使用的可否认定"持械" | 第28页 |
·部分行为人持械时如何认定持械人的范围 | 第28-31页 |
3 聚众斗殴罪与其他罪的界限 | 第31-36页 |
·与寻衅滋事罪的界限 | 第31-33页 |
·与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界限 | 第33-34页 |
·与故意伤害罪的界限 | 第34-36页 |
4 聚众斗殴罪的转化形态 | 第36-41页 |
·基础行为的犯罪性 | 第36-37页 |
·加重结果发生的时空性 | 第37页 |
·犯罪故意内容的转化性 | 第37-41页 |
5 聚众斗殴案件的附带民事诉讼问题研究 | 第41-43页 |
·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情形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问题 | 第41-42页 |
·聚众斗殴的参加者能否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