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0-12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社区与研究方法 | 第13-20页 |
一、研究社区的介绍—中央民族大学 | 第13-16页 |
二、具体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第二章 刻板印象与民族刻板印象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20-26页 |
第一节 刻板印象的定义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刻板印象的主要理论与测量 | 第22-26页 |
(一)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二) 相关实证研究 | 第23-25页 |
(三) 与本文相关的民族刻板印象的研究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本研究中关于民族刻板印象的界定 | 第26页 |
第三章 大学生群体民族刻板印象的状况 | 第26-69页 |
第一节 中央民族大学大学生对汉族的民族刻板印象 | 第27-33页 |
一、外形特征 | 第27-28页 |
二、民族服饰特征 | 第28页 |
三、饮食习惯 | 第28-29页 |
四、风俗节日 | 第29-31页 |
五、性格与品质 | 第31-33页 |
第二节 中央民族大学大学生对蒙古族的民族刻板印象 | 第33-41页 |
一、外形特征 | 第33-34页 |
二、民族服饰特征 | 第34-36页 |
三、饮食习惯 | 第36-37页 |
四、风俗节日 | 第37-39页 |
五、性格与品质 | 第39-41页 |
第三节 中央民族大学大学生对苗族的民族刻板印象 | 第41-46页 |
一、外形特征 | 第41页 |
二、民族服饰特征 | 第41-43页 |
三、饮食习惯 | 第43页 |
四、风俗节日 | 第43-45页 |
五、性格与品质 | 第45-46页 |
第四节 中央民族大学大学生对壮族的民族刻板印象 | 第46-50页 |
一、外形特征 | 第46-47页 |
二、民族服饰特征 | 第47页 |
三、饮食习惯 | 第47-48页 |
四、风俗节日 | 第48-49页 |
五、性格与品质 | 第49-50页 |
第五节 中央民族大学大学生对维吾尔族的民族刻板印象 | 第50-58页 |
一、外形特征 | 第50-52页 |
二、民族服饰特征 | 第52-53页 |
三、饮食习惯 | 第53-54页 |
四、风俗节日 | 第54-56页 |
五、性格与品质 | 第56-58页 |
第六节 五大民族的民族刻板印象之比较 | 第58-69页 |
一、外形特征 | 第59页 |
二、民族服饰特征 | 第59-60页 |
三、饮食习惯 | 第60页 |
四、风俗节日 | 第60-61页 |
五、性格与品质 | 第61页 |
六、小结 | 第61-69页 |
第四章 大学生群体民族刻板印象产生的途径及影响 | 第69-90页 |
第一节 民族刻板印象的产生途径 | 第69-76页 |
一、自身接触 | 第69-70页 |
二、媒体 | 第70-74页 |
三、学校教育 | 第74页 |
四、伙伴群体 | 第74-75页 |
五、校园活动 | 第75-76页 |
第二节 民族刻板印象获得途径的影响 | 第76-81页 |
第三节 民族刻板印象与大学生交往取向 | 第81-90页 |
一、成长环境 | 第82-84页 |
二、校园环境 | 第84-89页 |
三、伙伴群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90-95页 |
一、关于民族刻板印象的存在与获得途径 | 第90-91页 |
二、关于民族刻板印象与大学生交往取向 | 第91-92页 |
三、结语 | 第9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附录一 | 第99-100页 |
附录二 | 第100-103页 |
附录三 | 第103-104页 |
后记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