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7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4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4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24-27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25-27页 |
| 第2章 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 第27-48页 |
| ·土地流转的一般概念 | 第27-28页 |
| ·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范围 | 第28-31页 |
| ·农村土地流转的涵义 | 第28-29页 |
| ·农村土地流转的构成要素 | 第29-30页 |
| ·农村土地流转的模式 | 第30-31页 |
| ·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31-40页 |
| ·土地市场理论 | 第31-33页 |
| ·土地产权理论 | 第33-36页 |
| ·地租地价理论 | 第36-37页 |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37-39页 |
| ·规模经营理论 | 第39-40页 |
| ·国外农村土地流转模式 | 第40-46页 |
| ·日本农村土地流转模式 | 第40-42页 |
| ·美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 | 第42-43页 |
| ·法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 | 第43-45页 |
| ·运行模式比较及借鉴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3章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 第48-77页 |
|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发展现状 | 第48-60页 |
|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背景及方向 | 第48-51页 |
|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概况 | 第51-56页 |
|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模式 | 第56-60页 |
|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60-69页 |
| ·形成过程自发性 | 第60-61页 |
| ·构建步骤不规范 | 第61-62页 |
| ·推进过程障碍多 | 第62-64页 |
| ·操作过程不民主 | 第64-65页 |
| ·实施中市场化不充分 | 第65-66页 |
| ·收益分配不合理 | 第66-69页 |
|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69-76页 |
|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 | 第69页 |
| ·农业发展阶段比较利益低 | 第69-70页 |
| ·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缺陷 | 第70-71页 |
| ·农村土地市场发育不完善 | 第71-74页 |
| ·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 第74-75页 |
| ·农村土地流转法规不完备 | 第75-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4章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合理模式构建 | 第77-107页 |
| ·合理模式构建的目标 | 第77页 |
| ·合理模式构建的原则 | 第77-84页 |
| ·有偿使用的原则 | 第78-81页 |
| ·保农为农的原则 | 第81页 |
| ·效率优先的原则 | 第81-82页 |
| ·农地农用的原则 | 第82-83页 |
| ·市场配置的原则 | 第83页 |
| ·因地制宜的原则 | 第83-84页 |
| ·合理模式构建的思路 | 第84-95页 |
| ·稳定土地承包权 | 第84-85页 |
| ·增强农业生产效益 | 第85-88页 |
| ·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88-90页 |
| ·完善农村土地市场体系 | 第90-93页 |
| ·增强宏观调控管理力度 | 第93-95页 |
| ·加强农地流转法制建设 | 第95页 |
| ·合理模式的构建 | 第95-106页 |
| ·土地使用权的股份化 | 第96-102页 |
| ·国有永佃模式 | 第102-10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 第5章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合理模式的实施 | 第107-120页 |
| ·合理模式实施的条件 | 第107-110页 |
| ·土地股份制实施的条件 | 第107-109页 |
| ·国用永佃制实施的条件 | 第109-110页 |
| ·合理模式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 第110-113页 |
|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110-112页 |
| ·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第112-113页 |
|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113页 |
| ·案例——河南省项城市大李庄村土地流转合理模式选择与实施 | 第113-118页 |
| ·大李庄村总体概况 | 第114-116页 |
| ·股份合作制实行的现实必要性 | 第116页 |
| ·股份合作制实施的具体步骤 | 第116-1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 结论 | 第120-122页 |
| 附录 | 第122-1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5-12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29-130页 |
| 致谢 | 第130-132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