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导论 | 第13-30页 |
一、选题的由来 | 第13-17页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21页 |
三、研究现状及学术史回顾 | 第21-25页 |
四、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25-28页 |
五、关于材料的使用 | 第28-30页 |
第一章 南宋官民诉讼观之结构分析 | 第30-58页 |
第一节 健讼的社会性表达 | 第30-40页 |
一、健讼之风 | 第30-33页 |
二、健讼的伦理性图景 | 第33-37页 |
三、健讼手段 | 第37-38页 |
四、健讼成因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健讼后果 | 第40-47页 |
一、官府负担 | 第40-41页 |
二、百姓讼累 | 第41-47页 |
第三节 官府对策 | 第47-58页 |
一、“无讼”的理想 | 第47-48页 |
二、对“健讼”的道德贬损与制度规制 | 第48-54页 |
三、重视听讼 | 第54-58页 |
第二章 词讼案件的受理 | 第58-82页 |
第一节 对投词行为的规制 | 第58-63页 |
一、递交诉状 | 第58-60页 |
二、实名投状 | 第60-61页 |
三、保识 | 第61-62页 |
四、禁止自行毁伤以求诉 | 第62-63页 |
第二节 对越诉的逐渐宽容 | 第63-69页 |
一、有关越诉的禁忌 | 第63-64页 |
二、渐开越诉之门 | 第64-66页 |
三、越诉之利与弊 | 第66-69页 |
第三节 允许无限翻诉 | 第69-82页 |
一、翻诉的含义与特征 | 第69-73页 |
二、抑制翻诉的努力 | 第73-74页 |
三、翻诉所引发的风险 | 第74-82页 |
第三章 证据的分析与运用 | 第82-103页 |
第一节 证明的标准 | 第82-85页 |
一、“情实”的含义 | 第82-83页 |
二、“情实”所面临的风险 | 第83-85页 |
第二节 证据效力的认定 | 第85-100页 |
一、书证效力的优先性 | 第85-88页 |
二、实践调查 | 第88-92页 |
三、常识的运用 | 第92-100页 |
第三节 举证责任之存否 | 第100-103页 |
第四章 多元化的案件处理结果 | 第103-137页 |
第一节“情理法”多元化的裁判依据 | 第103-119页 |
一、国法的立场 | 第103-109页 |
二、情理的引入 | 第109-119页 |
第二节 贯彻王政教化 | 第119-126页 |
一、对当事人道德水准的评价 | 第119-125页 |
二、对当事人教化性的体罚 | 第125-126页 |
第三节 超越法律的立场 | 第126-137页 |
一、对于判决执行效果的考虑 | 第126-127页 |
二、法官认为最佳的安排 | 第127-131页 |
三、劝谕从和 | 第131-137页 |
第五章 法官的司法素养 | 第137-163页 |
第一节 道德修养 | 第137-147页 |
一、存心以公 | 第137-141页 |
二、父母官的情怀 | 第141-147页 |
第二节 法律技能 | 第147-152页 |
一、对法律的理解与运用 | 第148-151页 |
二、对效率的追求 | 第151-152页 |
第三节 对常识——“情理”的把握 | 第152-156页 |
一、“情理”的含义 | 第152-153页 |
二、“情理”在案件审理中的双重作用 | 第153-154页 |
三、“情理”的获得 | 第154-156页 |
第四节 驭吏之道 | 第156-163页 |
一、奸吏妄为 | 第156-158页 |
二、制度缺陷 | 第158-160页 |
三、驭吏之法 | 第160-163页 |
结论 | 第163-169页 |
附录一:《名公书判清明集》(包括附录)中所援引的民事法律 | 第169-177页 |
附录二:《名公书判清明集》作者名号表 | 第177-178页 |
附录三:《名公书判清明集》卷次条目表 | 第17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