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泥脱碱放大试验及硅肥标准制订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2页 |
| 1 绪论 | 第12-27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赤泥的性质及综合利用现状 | 第13-21页 |
| ·赤泥的组成 | 第13-14页 |
| ·赤泥物理性质 | 第14页 |
| ·赤泥的综合利用 | 第14-21页 |
| ·小结 | 第21页 |
| ·赤泥脱碱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 ·石灰石法 | 第21-22页 |
| ·盐浸出法 | 第22-23页 |
| ·酸浸出法 | 第23页 |
| ·工业“三废”中和法 | 第23-24页 |
| ·细菌浸出法 | 第24页 |
| ·膜脱钠技术及选择性絮凝技术 | 第24页 |
| ·悬浮碳化法脱碱工艺 | 第24-25页 |
| ·火法脱钠 | 第25页 |
| ·研磨、酸法和加压氧化钙联合脱碱 | 第25页 |
| ·脱硫石膏法赤泥脱碱 | 第25页 |
| ·小结 | 第25-26页 |
| ·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 第26-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 ·预期目标 | 第26-27页 |
| 2 赤泥脱碱中试试验原料、工艺流程及设备 | 第27-39页 |
| ·试验原料 | 第27-31页 |
| ·赤泥的化学组成 | 第27-28页 |
| ·赤泥的矿物组成 | 第28-29页 |
| ·赤泥的粒度分析 | 第29-30页 |
| ·赤泥的热分析 | 第30页 |
| ·脱碱机理分析 | 第30-31页 |
| ·其他原料 | 第31页 |
| ·工艺流程 | 第31-32页 |
| ·设备选型 | 第32-39页 |
| ·研磨设备 | 第32-33页 |
| ·过滤设备 | 第33-35页 |
| ·破碎设备 | 第35-36页 |
| ·筛分设备 | 第36-37页 |
| ·输送设备 | 第37-38页 |
| ·其他设备 | 第38-39页 |
| 3 脱碱试验研究 | 第39-58页 |
| ·赤泥的可磨性试验研究 | 第39-46页 |
| ·工艺流程 | 第39-40页 |
| ·赤泥的破碎 | 第40页 |
| ·泵实际流量的测定 | 第40页 |
| ·球磨机物料平衡试验研究 | 第40-41页 |
| ·连续进料球磨试验研究 | 第41-44页 |
| ·间歇性球磨试验研究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烧结法脱碱试验 | 第46-50页 |
| ·工艺流程 | 第46页 |
| ·试验方法 | 第46-47页 |
| ·试验结果 | 第47-48页 |
| ·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48-50页 |
| ·拜耳法赤泥脱碱试验 | 第50-53页 |
| ·工艺流程 | 第50-51页 |
| ·试验方法 | 第51页 |
| ·试验结果 | 第51-52页 |
| ·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52-53页 |
| ·过滤试验研究 | 第53-58页 |
| ·滤布的选型试验 | 第53-54页 |
| ·赤泥的固含量与过滤时间对过滤效果的影响 | 第54-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4 脱碱后赤泥用于生产硅钙肥及其标准制订 | 第58-69页 |
| ·硅肥及其生产工艺 | 第58-60页 |
| ·硅肥简介 | 第58-59页 |
| ·国内外硅肥生产工艺 | 第59-60页 |
| ·赤泥生产硅肥工艺选择 | 第60-62页 |
| ·赤泥硅肥性质 | 第62页 |
| ·赤泥硅肥的增肥机理 | 第62-63页 |
| ·赤泥硅肥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 第63页 |
| ·赤泥硅肥的产品分析 | 第63-68页 |
| ·有效硅的测定 | 第64-67页 |
| ·有效钙镁的测定方法 | 第67页 |
| ·重金属离子的测定方法 | 第67-68页 |
| ·pH值的测定方法 | 第68页 |
| ·粒度的测定方法 | 第68页 |
| ·水分的测定方法 | 第68页 |
| ·拟制订的赤泥硅肥企业生产标准 | 第68-69页 |
| 5 经济评价 | 第69-73页 |
| ·投资费用估算 | 第69-70页 |
| ·设备费用 | 第69-70页 |
| ·基础建设费用 | 第70页 |
| ·产品成本估算 | 第70页 |
| ·财务分析 | 第70-71页 |
| ·销售收入 | 第70-71页 |
| ·税金估算 | 第71页 |
| ·收益分析 | 第71-72页 |
| ·利润 | 第71页 |
| ·净现金流量 | 第71页 |
| ·盈亏平衡分析 | 第71-72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6 结论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 附录A | 第80-87页 |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