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33页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3页 |
·生物质能资源及其应用 | 第13-15页 |
·生物质热解制取生物油技术进展 | 第15-27页 |
·热解机理 | 第15-18页 |
·生物质热解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热解反应器类型 | 第19-25页 |
·生物油的理化性质 | 第25-27页 |
·生物油主要改性方法 | 第27-29页 |
·物理方法 | 第27页 |
·加氢裂解 | 第27-28页 |
·催化裂解 | 第28-29页 |
·生物质与煤、石油基塑料共热解技术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研究路线 | 第31-33页 |
2 实验原料、设备及分析方法 | 第33-41页 |
·实验原料 | 第33-34页 |
·样品的热分析 | 第34-37页 |
·样品的热重分析方法 | 第34页 |
·样品的TGA/FTIR分析 | 第34-36页 |
·样品的Py-GC/MS分析 | 第36-37页 |
·热解实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 第37-41页 |
·快速热解实验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 第37-39页 |
·生物油的分离方法与分析 | 第39-40页 |
·气体的分析方法 | 第40页 |
·凝胶色谱(GPC)分析 | 第40-41页 |
3 生物质热解特性分析 | 第41-51页 |
·生物质热解实验部分 | 第41-47页 |
·热重分析 | 第41-42页 |
·热解气态产物的生成特性 | 第42-44页 |
·Py-GC/MS分析 | 第44-47页 |
·小结 | 第47页 |
·生物质快速固定床制取热解油实验 | 第47-51页 |
·热解温度对热解油产率及其组分的影响 | 第47-48页 |
·生物质快速热解油的FTIR分析 | 第48-49页 |
·生物质快速热解油~1H NMR分析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4 聚乳酸塑料热解特性及其PPM热解动力学模型 | 第51-66页 |
·聚乳酸塑料热降解行为分析 | 第54-59页 |
·聚乳酸塑料热重分析 | 第54-55页 |
·聚乳酸塑料热解气态产物的生成特性 | 第55-56页 |
·聚乳酸塑料的Py-GC/MS分析 | 第56-57页 |
·聚乳酸塑料可能的热解机制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峰值分析法计算聚乳酸塑料热解动力学 | 第59-66页 |
·峰值分析法简介 | 第59-63页 |
·实验装置及条件 | 第63页 |
·计算结果及其讨论 | 第63-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5 生物质与聚乳酸塑料共热解的热重分析 | 第66-78页 |
·热解动力学 | 第66-68页 |
·生物质样品热重分析 | 第68-72页 |
·生物质样品TG曲线特征 | 第68-69页 |
·升温速率对生物质TG曲线的影响 | 第69-72页 |
·聚乳酸塑料的热重分析 | 第72页 |
·生物质与聚乳酸塑料热重分析 | 第72-75页 |
·生物质、聚乳酸塑料及其混合物热解动力学分析 | 第75-76页 |
·小结 | 第76-78页 |
6 基于TGA/FTIR以及Py-GC/MS联用的共热解特性分析 | 第78-87页 |
·不同配比条件下的生物质与聚乳酸塑料热重实验 | 第78-80页 |
·实验样品的DSC分析 | 第80-81页 |
·实验样品的TGA/FTIR分析 | 第81-85页 |
·实验样品的Py-GC/MS分析 | 第85-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7 生物质与聚乳酸塑料快速固定床热解实验 | 第87-101页 |
·固定床快速热解实验 | 第87-89页 |
·快速热解生物油特征分析 | 第89-99页 |
·元素分析 | 第89页 |
·热解油柱层析分析 | 第89-90页 |
·凝胶色谱分析 | 第90-91页 |
·热解油FTIR分析 | 第91-92页 |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92-95页 |
·热解油模拟蒸馏 | 第95-99页 |
·小结 | 第99-101页 |
8 生物质热解固体残渣升值研究 | 第101-112页 |
·实验部分 | 第101-103页 |
·活性炭的制备 | 第101-102页 |
·Ni~(2+)标准溶液的制备与分析 | 第102页 |
·静态吸附实验 | 第102页 |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102-10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1页 |
·吸附剂的FTIR分析与电镜扫描 | 第103页 |
·pH值对吸附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吸附剂投量对吸附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接触时间和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105页 |
·溶液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107-109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109-111页 |
·小结 | 第111-112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主要结论 | 第112-113页 |
·建议与展望 | 第113-114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4页 |
附录A FTIR常见官能团的特征频率数据 | 第124-125页 |
附录B PPM模型的mATLab计算程序 | 第125-127页 |
附录C 参数符号对照表 | 第127-128页 |
作者简历 | 第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