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货物控制权的概念与发展概述 | 第9-16页 |
一、鹿特丹规则中的货物控制权概念 | 第9页 |
二、其他运输领域国际公约的货物控制权立法 | 第9-10页 |
三、海运领域的控制权制定历程 | 第10-14页 |
(一) 贸易法的先声:中途停运权 | 第11-12页 |
(二) 货物控制权与中途停运权的联系及发展 | 第12-14页 |
四、货物控制权的设定意义 | 第14-16页 |
(一) 我国司法现状与困境 | 第14-15页 |
(二) “相关”的必要价值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货物控制权的权利属性分析 | 第16-20页 |
一、争议学说概述 | 第16-17页 |
二、各学说辨析 | 第17-18页 |
三、对控制权性质的认识 | 第18-20页 |
(一) 控制权是物权 | 第18页 |
(二) 控制权不等于所有权 | 第18-19页 |
(三) 货物控制权性质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货物控制权实践操作问题——FOB 术语和主体识别 | 第20-29页 |
一、FOB 术语的卖方风险 | 第20-22页 |
二、货物控制权行使的主体识别模式 | 第22-25页 |
(一) 托运人概念与FOB 卖方的身份 | 第23-24页 |
(二) 原有立法的识别模式——围绕托运人 | 第24-25页 |
(三) 鹿特丹规则的选择——创设新概念 | 第25页 |
三、鹿特丹公约关于控制权主体识别的规定与分析 | 第25-29页 |
(一) 控制权的权利主体——控制方的识别方式 | 第26-28页 |
(二) 有关“次序”的争议 | 第28页 |
(三) 弃用发货人表述 | 第28-29页 |
第四章 相关制度对控制权行使的影响——无单放货与货物控制权. | 第29-37页 |
一、提单与货物控制权 | 第29-30页 |
二、鹿特丹规则对无单放货的定位 | 第30-32页 |
(一) 无单放货概念 | 第30页 |
(二) 无单放货在交付环节的有条件合法化 | 第30-32页 |
三、各种单证条件下FOB 卖方的控制权应用 | 第32-34页 |
四、承运人和海运履约方——“两套单”问题 | 第34-37页 |
(一) 鹿特丹规则的整合:海运履约方 | 第35页 |
(二) 履约方与控制权行使 | 第35-36页 |
(三) 控制权的行使对象建议:披露履约方 | 第36-37页 |
总结:货物控制权制度与海商法的创新精神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