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古代小说论文--《红楼梦》研究与评论论文

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

中文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7页
绪论第17-28页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背景第17-20页
 第二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第20-23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第23-28页
第一章 创作主旨系统第28-56页
 第一节 单维主题思想第28-38页
  一 大旨言情第28-30页
  二 色空说第30-32页
  三 影射说第32-33页
  四 大旨谈政第33-36页
  五 补天与嗣后第36-38页
 第二节 多元主题思想第38-50页
  一 双重主题第38-39页
  二 三重主题第39-43页
  三 多主题与无主题第43-44页
  四 其他观点举隅第44-50页
 第三节 阐释之维第50-56页
  一 阐释的困境第50-51页
  二 阐释的分歧第51-53页
  三 阐释的维度第53-56页
第二章 人物形象系统(上)——现实主义美学评价第56-86页
 第一节 贾宝玉第56-59页
 第二节 钗黛分论第59-63页
 第三节 钗黛合论第63-65页
 第四节 王熙凤第65-69页
 第五节 袭人与晴雯第69-76页
 第六节 探春与湘云第76-84页
 小结第84-86页
第三章 人物形象系统(下)——多元视野下的评价第86-116页
 第一节 红学索隐与曹贾互证第86-89页
 第二节 社会学历史批评第89-91页
 第三节 比较研究第91-97页
 第四节 原型批评第97-102页
 第五节 精神分析第102-110页
 小结第110-116页
第四章 叙事结构系统第116-146页
 第一节 线性结构:由单至双第116-122页
  一 单线:爱情·衰亡·叛逆第116-118页
  二 复线:并列·主副·明暗第118-121页
  三 其他观点举隅第121-122页
 第二节 网状结构:由线至网第122-128页
  一 多线结构第123-125页
  二 网状结构第125-128页
 第三节 表层结构:结构技法第128-137页
  一 前五回之争第128-131页
  二 结构性人物第131-135页
  三 结构性情节第135-137页
 第四节 深层结构:结构规则第137-144页
  一 对称结构第137-140页
  二 四季性结构第140-142页
  三 天道循环与天人对应第142-144页
 小结第144-146页
第五章 艺术审美系统第146-183页
 第一节 艺境探微第146-157页
  一 人物品藻第146-149页
  二 艺术意境第149-154页
  三 诗学理想第154-157页
 第二节 创作理念第157-167页
  一 虚与实第157-160页
  二 情与理第160-162页
  三 师古与变革第162-167页
 第三节 审美趣味第167-180页
  一 悲剧意蕴第167-173页
  二 喜剧意蕴第173-177页
  三 优美与壮美第177-180页
 小结第180-183页
第六章 语言表达系统第183-212页
 第一节 《红楼梦》的人物语言第183-192页
  一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第184-187页
  二 人物语言的多样化第187-190页
  三 人物诗词鉴赏第190-192页
 第二节 《红楼梦》的叙述语言第192-204页
  一 叙述方式第193-197页
  二 描写语言第197-204页
 第三节 《红楼梦》语言的历时性研究第204-209页
  一 语言体式的继承与突变第204-205页
  二 韵文与白话及散文的结合第205-207页
  三 非文学语汇的杂糅与萃取第207-209页
 小结第209-212页
结语第212-215页
参考文献第215-222页
致谢第222-22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223-22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24页

论文共2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沈曾植诗歌研究
下一篇:《金瓶梅》诠释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