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LAMOST 简介 | 第9页 |
·光纤定位系统介绍 | 第9-12页 |
·主要设计思想 | 第9-10页 |
·光纤定位单元结构 | 第10-11页 |
·光纤定位单元零位装置 | 第11-12页 |
·控制驱动部分 | 第12页 |
·ZigBee 技术简介 | 第12页 |
·本文研究内容以及行文安排 | 第12-13页 |
第2章 ZigBee 技术介绍 | 第13-21页 |
·什么是ZigBee | 第13页 |
·ZigBee 的起源 | 第13-14页 |
·ZigBee 的频带和传输率 | 第14-15页 |
·ZigBee 的协议栈 | 第15-17页 |
·ZigBee 协议栈概述 | 第15-16页 |
·Freescale 协议栈介绍 | 第16-17页 |
·ZigBee 网络概述 | 第17-19页 |
·ZigBee 网络设备类型 | 第17-18页 |
·ZigBee 网络拓扑结构 | 第18-19页 |
·ZigBee 与其它常用短距离无线技术的比较 | 第19-21页 |
第3章 测试实验及相关内容 | 第21-77页 |
·ZigBee 高密度节点通信性能测试实验 | 第21-51页 |
·实验背景介绍 | 第21-23页 |
·之前使用有线方案及存在问题简介 | 第21-22页 |
·存在问题解决方法讨论 | 第22页 |
·当前无线网络技术比较 | 第22-23页 |
·ZigBee 高密度节点通信性能测试实验内容 | 第23-51页 |
·主节点硬件设计 | 第24-38页 |
·MC13213 单片机 | 第25-27页 |
·阻抗匹配设计 | 第27-30页 |
·天线 | 第30-33页 |
·外部晶振 | 第33-34页 |
·电源SPX3819 | 第34-35页 |
·RS-232 串口 | 第35-38页 |
·子节点硬件设计 | 第38-40页 |
·MC13213 单片机 | 第39页 |
·阻抗匹配设计 | 第39页 |
·天线 | 第39页 |
·外部晶振 | 第39页 |
·电源芯片LM1117 | 第39-40页 |
·软件系统设计 | 第40-45页 |
·MFC 界面程序设计 | 第40-42页 |
·单片机程序 | 第42-45页 |
·ZigBee 高密度节点通信性能测试实验内容 | 第45-51页 |
·简单媒体存取控制协议(SMAC) | 第45-46页 |
·单信道通信实验 | 第46-47页 |
·四信道通信实验 | 第47-50页 |
·ZigBee 高密度通信性能测试实验结论 | 第50-51页 |
·基于ZigBee 技术的驱动板步进电机驱动性能检测实验 | 第51-77页 |
·实验背景介绍 | 第51页 |
·虚拟仪器与LabVIEW | 第51-60页 |
·虚拟仪器简介 | 第51-53页 |
·DAQ 数据采集系统 | 第53-54页 |
·采样频率 | 第53页 |
·DAQ 数据采集系统构成 | 第53-54页 |
·信号类型 | 第54-55页 |
·模拟输入信号连接方式 | 第55-57页 |
·浮动信号与接地信号 | 第55页 |
·测量系统分类 | 第55-56页 |
·测量系统的选择 | 第56-57页 |
·数据采集卡 | 第57-60页 |
·数据采集卡的配置 | 第57页 |
·数据采集卡的功能 | 第57-58页 |
·多通道的采样方式 | 第58-60页 |
·基于ZigBee 和虚拟仪器技术的驱动板步进电机驱动性能检测实验 | 第60-77页 |
·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 第60-63页 |
·主控节点硬件设计 | 第60页 |
·数据采集硬件设计 | 第60-63页 |
·测试实验软件设计 | 第63-71页 |
·上位机软件设计 | 第63-64页 |
·主节点功能程序设计 | 第64页 |
·子节点程序设计 | 第64-68页 |
·数据检测程序设计 | 第68-71页 |
·测试实验过程 | 第71-77页 |
·驱动板老化测试实验 | 第71-72页 |
·驱动板载波及回零运转测试实验 | 第72-75页 |
·测试实验结论 | 第75-77页 |
第4章 结束语 | 第77-79页 |
·工作总结 | 第77页 |
·工作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