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式梁—柱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蜂窝构件的发展及趋势 | 第10-13页 |
| ·国外发展状况 | 第10-11页 |
| ·国内发展状况 | 第11-13页 |
| ·增加框架延性的措施 | 第13-18页 |
| ·延性节点与框架 | 第13-15页 |
| ·改进梁柱连接 | 第15-16页 |
| ·蜂窝框架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思路及步骤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蜂窝式钢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20-37页 |
| ·概述 | 第20页 |
| ·试验目的 | 第20页 |
| ·试件材料力学性能 | 第20-21页 |
| ·试件尺寸 | 第21-22页 |
| ·试验装置及测点布置 | 第22-24页 |
| ·试验加载制度 | 第24页 |
| ·试验过程现象及破坏特征 | 第24-26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6-36页 |
| ·破坏形式分析 | 第26页 |
| ·P-△滞回性能分析 | 第26-27页 |
| ·骨架曲线 | 第27页 |
| ·延性 | 第27-28页 |
| ·P-Φ滞回曲线 | 第28-29页 |
| ·刚度退化 | 第29页 |
| ·耗能能力 | 第29-30页 |
| ·应变分析 | 第30-35页 |
| ·节点域变形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蜂窝钢框架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37-45页 |
| ·概述 | 第37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 ·单元的选取 | 第37-38页 |
| ·蜂窝框架模型 | 第38-39页 |
| ·边界条件及加载制度 | 第39页 |
| ·框架破坏的判定 | 第39页 |
| ·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 | 第39-44页 |
| ·破坏形式对比 | 第39-41页 |
| ·滞回曲线对比 | 第41-42页 |
| ·骨架曲线对比 | 第42-43页 |
| ·延性对比 | 第43页 |
| ·刚度退化曲线对比 | 第43页 |
| ·耗能性能对比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蜂窝钢框架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72页 |
| ·概述 | 第45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45-48页 |
| ·模型设计 | 第45-46页 |
|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6-47页 |
| ·模型荷载施加 | 第47-48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8-70页 |
| ·框架破坏形式 | 第48-52页 |
| ·静力分析 | 第52-56页 |
| ·低周往复荷载 | 第56-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