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灾系统中的服务抗毁和无人值守方法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背景 | 第9页 |
| ·课题来源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0-11页 |
| ·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 ·小结 | 第12-13页 |
| 2 容灾系统总体设计 | 第13-36页 |
| ·设计目标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系统结构 | 第14-15页 |
| ·相关术语 | 第15-19页 |
| ·核心技术 | 第19-21页 |
| ·数据监控技术 | 第19页 |
| ·高速海量缓存技术 | 第19-20页 |
| ·异地重放技术 | 第20页 |
| ·差错控制技术 | 第20页 |
| ·快速恢复技术 | 第20页 |
| ·服务抗毁技术 | 第20-21页 |
| ·无人值守技术 | 第21页 |
| ·数字水印日志技术 | 第21页 |
| ·跨平台技术 | 第21页 |
| ·设计思想 | 第21-22页 |
| ·系统框架 | 第22-32页 |
| ·配置子系统 | 第23-25页 |
| ·镜像子系统 | 第25-26页 |
| ·无人值守子系统 | 第26页 |
| ·服务抗毁子系统 | 第26-27页 |
| ·一致性检测子系统 | 第27页 |
| ·恢复子系统 | 第27-30页 |
| ·日志子系统 | 第30页 |
| ·IP 隧道机 | 第30-31页 |
| ·防火墙 | 第31-32页 |
| ·逻辑结构 | 第32-33页 |
| ·本文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33-35页 |
| ·容灾系统中的无人值守问题 | 第34-35页 |
| ·容灾系统中的服务抗毁问题 | 第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3 容灾系统中的无人值守子系统 | 第36-73页 |
| ·核心思想 | 第36页 |
| ·设计思路 | 第36-44页 |
| ·监视内容 | 第36-39页 |
| ·监控源 | 第38-39页 |
| ·监控对象 | 第39页 |
| ·触发子系统 | 第39-40页 |
| ·通讯协议 | 第40-44页 |
| ·概述 | 第40页 |
| ·协议规范 | 第40-42页 |
| ·状态码 | 第42-43页 |
| ·相关协议 | 第43-44页 |
| ·模块结构 | 第44-47页 |
| ·模块设计 | 第47-72页 |
| ·主控程序模块 | 第47-51页 |
| ·功能描述 | 第47页 |
| ·实现流程 | 第47-48页 |
| ·主要实现类 | 第48-51页 |
| ·类结构 | 第48-50页 |
| ·类交互流程 | 第50-51页 |
| ·任务监控模块 | 第51-69页 |
| ·模块结构 | 第51-53页 |
| ·监测子模块 | 第53-63页 |
| ·监视内容 | 第53-54页 |
| ·数据库设计 | 第54-58页 |
| ·实现流程 | 第58-62页 |
| ·数据结构 | 第62-63页 |
| ·任务运行控制子模块 | 第63-69页 |
| ·功能描述 | 第63页 |
| ·子系统激活基本条件 | 第63-65页 |
| ·子系统触发事件 | 第65-69页 |
| ·数据中心监控模块 | 第69-72页 |
| ·功能描述 | 第69-70页 |
| ·模块结构和实现 | 第70-71页 |
| ·数据结构 | 第71-72页 |
| ·小结 | 第72-73页 |
| 4 容灾系统中的服务抗毁子系统 | 第73-90页 |
| ·设计思想 | 第73页 |
| ·核心技术 | 第73-81页 |
| ·数据包地址转换 | 第73-81页 |
| ·概述 | 第73-78页 |
| ·NAT 表 | 第78-79页 |
| ·规则 | 第79-80页 |
| ·DNAT target | 第80-81页 |
| ·SNAT target | 第81页 |
| ·模块结构 | 第81-83页 |
| ·功能设计 | 第83-88页 |
| ·系统服务映射 | 第83-85页 |
| ·切换服务提供者为远程数据中心 | 第85-87页 |
| ·切换服务提供者为本地数据中心 | 第87-88页 |
| ·小结 | 第88-90页 |
| 5 性能测试及分析 | 第90-94页 |
| ·测试环境 | 第90页 |
| ·无人值守子系统的性能测试及分析 | 第90-92页 |
| ·服务抗毁子系统的性能测试及分析 | 第92-94页 |
| 6 结束语 | 第94-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 附录1 作者研究生阶段科研经历 | 第101-102页 |
| 附录2 作者研究生阶段论文发表情况 | 第102-104页 |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