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腐蚀与保护、金属表面处理论文--各种工业的腐蚀及防腐新方法论文

共注入共沉积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及其纳米镶嵌结构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5页
   ·引言第9页
   ·离子束材料改性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其种类第9-11页
   ·离子注入和沉积金属材料改性的理论基础第11-19页
   ·离子束材料改性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9-22页
   ·本课题的提出及其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第23页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案第23-25页
第二章 共注入共沉积层的制备和性能测试第25-36页
   ·试验技术与设备第25-27页
   ·实验材料第27-28页
   ·实验工艺方案第28-30页
   ·测试分析技术第30-36页
第三章 C+Me共注入金属基材料表面耐磨损性能的研究第36-50页
   ·C+Ti和C+Mo共注入H13钢的表面耐磨损性能研究第36-40页
   ·C+Ti双注入H13钢表面的耐磨损性能测试分析及结果比较第40-41页
   ·C+Ti和C+Mo共注入1Cr_(11)Ni_2W_2MoV不锈钢的表面耐磨损性能研究第41-46页
   ·C+V共注入对不锈钢表面的硬化效果第46-49页
   ·本章总结第49-50页
第四章 C+Me共注入金属基材料表面耐腐蚀性能的研究第50-64页
   ·C+Ti和C+Mo注入H13钢表面的耐腐蚀性能研究第50-58页
   ·C+Me共注入不锈钢样品的表面耐腐蚀特性研究第58-63页
   ·本章总结第63-64页
第五章 C+Me共注入金属基材料表面微观组织结构研究第64-77页
   ·C+Me共注入H13钢样品表面的微观组织分析第64-68页
   ·C+Me共注入1Cr_(11)Ni_2W_2MoV不锈钢样品表面的微观组织分析第68-71页
   ·V+C共注入不锈钢样品表面的微观组织分析第71-75页
   ·C+Me共注入H13钢和不锈钢表面性能改善的分析总结第75-77页
第六章 Cr+Me共注入不锈钢表面改性的研究第77-90页
   ·Cr+Ti和Cr+Mo共注入1Cr_(11)Ni_2W_2MoV不锈钢样品的硬度测试分析第77-79页
   ·Cr+Me共注入1Cr_(11)Ni_2W_2MoV不锈钢样品的耐磨损特性测试分析第79-81页
   ·Cr+Me共注入1Cr_(11)Ni_2W_2MoV不锈钢样品的耐腐蚀性能研究第81-86页
   ·Cr+Me共注入1Cr_(11)Ni_2W_2MoV不锈钢的微观结构分析第86-87页
   ·Cr+Me共注入1Cr_(11)Ni_2W_2MoV不锈钢表面改性机理分析第87-88页
   ·本章分析总结第88-90页
第七章 Ti+C+N共沉积膜的制备及其性能改性研究第90-99页
   ·Ti+C+N共沉积膜的X射线衍射分析第90页
   ·Ti+C+N共沉积膜的俄歇电子能谱(AES)分析第90-92页
   ·Ti+C+N共沉积膜的微观结构观察分析第92-93页
   ·Ti+C+N共沉积膜层的硬化效果第93-94页
   ·Ti+C+N共沉积膜层的抗磨损特性分析第94-96页
   ·Ti+C+N共沉积膜的抗腐蚀特性分析第96-98页
   ·Ti+C+N共沉积膜腐蚀后表面形貌分析第98页
   ·Ti+C+N共沉积膜改善H13钢表面性能的机理第98页
   ·本章总结第98-99页
第八章 热原子化学效应对共注入表面改性的影响第99-104页
   ·碳原子在H13钢表面注入层内分布的理论计算第99页
   ·单原子注入过程中的热原子化学效应第99-100页
   ·共注入过程中的热原子化学效应现象及其对共注入表面改性的影响第100-104页
第九章 结论第104-107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第107-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左拉的自然主义诗学研究
下一篇:掺铒硅基薄膜的纳米结构与发光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