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体系分析与改进策略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理论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机动车强制责任险的必要性及价值 | 第12-13页 |
·机动车强制责任险的性质 | 第13页 |
·机动车强制责任险的保障范围 | 第13-14页 |
·机动车强制责任险的归责原则 | 第14-15页 |
·机动车强制责任险的追偿权 | 第15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概述 | 第17-22页 |
·责任保险的基本涵义及其作用 | 第17-18页 |
·责任保险的基本涵义 | 第17页 |
·责任保险的作用 | 第17-18页 |
·机动车交通强制险的涵义及其特征 | 第18-20页 |
·机动车交通责任强制保险的涵义 | 第18页 |
·机动车交通责任强制保险的特征 | 第18-20页 |
·机动车强制险与商业三者险的区别 | 第20-22页 |
第3章 国外机动车强制保险制度简介 | 第22-34页 |
·美国的汽车强制保险介绍 | 第22-25页 |
·美国汽车强制保险 | 第22-24页 |
·对美国汽车强制保险的总结 | 第24-25页 |
·英国的汽车强制保险介绍 | 第25-28页 |
·英国汽车强制保险 | 第25-27页 |
·对英国汽车强制保险的总结 | 第27-28页 |
·德国的汽车强制保险介绍 | 第28-29页 |
·德国汽车强制保险 | 第28-29页 |
·对德国汽车强制保险的总结 | 第29页 |
·法国的汽车保险救济制度介绍 | 第29-30页 |
·法国汽车保险救济制度 | 第29-30页 |
·对法国汽车保险救济制度的总结 | 第30页 |
·日本的汽车强制责任保险介绍 | 第30-33页 |
·日本汽车强制责任保险 | 第30-32页 |
·对日本汽车强制责任保险的总结 | 第32-33页 |
·发达国家汽车强制保险的分析对比 | 第33-34页 |
第4章 我国的机动车交通强制保险 | 第34-40页 |
·机动车交通强制保险产生的背景 | 第34-37页 |
·机动车保有量呈较快增长趋势 | 第34页 |
·机动车驾驶人保持高增长态势 | 第34-35页 |
·道路交通状况不容乐观 | 第35-36页 |
·中国新《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实施 | 第36-37页 |
·我国的机动车交通强制保险现状 | 第37-40页 |
·交强险的适用范围 | 第37-38页 |
·交强险的保障对象 | 第38页 |
·交强险的保障内容 | 第38页 |
·交强险的责任限额 | 第38-40页 |
第5章 我国机动车交强险存在的问题 | 第40-46页 |
·经营模式不明确 | 第40-41页 |
·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 第41页 |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不足 | 第41-42页 |
·交通救助基金运行机制尚未出台 | 第41-42页 |
·资金来源渠道过窄且保障力度不够 | 第42页 |
·与其他产险和医疗险赔款分摊问题 | 第42页 |
·交强险费率方面的不足 | 第42-45页 |
·交强险基础费率厘定方面的不足 | 第43页 |
·交强险浮动费率上的不足 | 第43-45页 |
·交强险中高风险汽车的运作难题 | 第45页 |
·交强险未设置免赔率或免赔额 | 第45-46页 |
第6章 对我国现行交强险体系的几点建议 | 第46-62页 |
·改革交强险经营模式 | 第46-47页 |
·完善保险业信息披露制度 | 第47页 |
·解决道路交通救助基金不足的建议 | 第47-50页 |
·拓宽救助基金的来源 | 第47-48页 |
·明确基金管理组织机构 | 第48-49页 |
·完善救助基金追偿对象的不完全 | 第49-50页 |
·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有效运作 | 第50页 |
·尝试实施自动续保制度 | 第50页 |
·与其他产险和医疗保险的赔款分摊 | 第50-51页 |
·交强险费率建设 | 第51-56页 |
·建立交强险费率审议机制 | 第51-52页 |
·交强险基础费率厘定的改进意见 | 第52-53页 |
·对浮动费率中安全违法行为的建议 | 第53页 |
·奖惩系统(BMS)的探究 | 第53-56页 |
·对高风险机动车保险的保障措施 | 第56-57页 |
·降低交强险运营成本 | 第57-58页 |
·设置免赔额或免赔率 | 第57页 |
·不负责财产损失 | 第57页 |
·交强险无责赔付手续的简化 | 第57-58页 |
·强化保险监管且减少无序竞争 | 第58页 |
·家用车交强险模拟分析与应用 | 第58-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