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1 引言 | 第11-2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4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4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4-44页 |
·研究区域 | 第24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4-32页 |
·地理位置 | 第24页 |
·地质、地貌 | 第24-25页 |
·岩石 | 第25-27页 |
·土壤 | 第27-29页 |
·河流、水系 | 第29-30页 |
·降雨 | 第30-31页 |
·农业气象 | 第31页 |
·土地资源 | 第31-32页 |
·植物资源 | 第32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2-34页 |
·土地利用状况 | 第32-33页 |
·农村人口及劳动力 | 第33页 |
·农村产业结构 | 第33-34页 |
·农民收入及消费水平 | 第34页 |
·水土流失现状及分析 | 第34-44页 |
·水土流失现状 | 第34-36页 |
·土壤侵蚀分区 | 第36-39页 |
·水土流失的危害 | 第39-40页 |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 第40-44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44-62页 |
·研究思路 | 第44-47页 |
·研究内容 | 第47-48页 |
·技术路线 | 第48页 |
·研究方法 | 第48-62页 |
·湖南省主要次生林群落演替规律 | 第48-50页 |
·水土流失区主要树种生态适应性 | 第50-52页 |
·不同水土保持林类型生产力、防护功能评价 | 第52-60页 |
·不同水土保持林配置模式保持水土效果研究 | 第60-62页 |
4 湖南省主要次生林群落演替规律研究 | 第62-9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主要群落类型 | 第62页 |
·调查研究方法 | 第62-63页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63-92页 |
·次生林环境背景分析与类型划分 | 第63-76页 |
·主要次生林演替规律 | 第76-92页 |
·小结 | 第92-94页 |
5 水土流失地区主要树种生态适应性 | 第94-109页 |
·主要树种土壤厚度的生态适应极限与分析 | 第94-98页 |
·土壤厚度对树种生长的影响与分析 | 第98-100页 |
·水土流失区生境对树种生长量的影响与分析 | 第100-106页 |
·生态因子对树种生长影响的评价 | 第100-103页 |
·生态因子对各树种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3-106页 |
·主要树种的生态适应类型 | 第106-107页 |
·小结 | 第107-109页 |
6 不同水土保持林类型生产力、防护功能评价 | 第109-150页 |
·水土保持林类型的生态经济特性 | 第109-122页 |
·类型划分及其生态经济特性 | 第109-111页 |
·林分结构特性组合与特点 | 第111-113页 |
·林地土壤特性与特点 | 第113-115页 |
·不同类型生产力及其限制因子 | 第115-122页 |
·不同水土保持林类型生态防护特性 | 第122-146页 |
·林地土壤抗蚀抗冲能力 | 第122-130页 |
·水土保持林林分持水能力 | 第130-133页 |
·林地土壤的蓄水能力 | 第133-134页 |
·24 个水土保持林类型各种防护能力与生产力分析 | 第134-140页 |
·水土保持林防护功能选择的判别方程 | 第140-146页 |
·小结 | 第146-150页 |
7 不同配置模式水土保持林的水土保持效果及其机理研究 | 第150-168页 |
·试验区不同配置水土保持林情况 | 第150-152页 |
·试验小区的选择 | 第150页 |
·不同配置模式水土保持林及其特征 | 第150-152页 |
·不同配置模式水土保持林坡面径流、泥沙的变化 | 第152-157页 |
·对坡面产流量的影响 | 第152-153页 |
·对坡面产沙量的影响 | 第153-154页 |
·不同降雨强度对不同水土保持林模式产流、产沙量的影响 | 第154-157页 |
·坡面保土能力评价 | 第157页 |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影响评价 | 第157-160页 |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157-159页 |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159-160页 |
·土壤抗冲能力的强化效应评价 | 第160-165页 |
·试验小区的选择 | 第160页 |
·土壤抗冲性 | 第160-161页 |
·与对照坡耕地水土保持效果比较 | 第161-162页 |
·水土保持综合效果分析 | 第162-165页 |
·小结 | 第165-168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168-172页 |
·结论 | 第168-170页 |
·建议 | 第170-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79页 |
个人简介 | 第179-180页 |
导师简介 | 第180-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
附录 | 第182-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