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 ·菌根菌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菌根、菌根菌及外生菌根菌 | 第12-15页 |
| ·菌根 | 第12-13页 |
| ·菌根菌 | 第13-14页 |
| ·外生菌根菌 | 第14-15页 |
| ·盐胁迫对菌根菌及菌根形成的影响 | 第15-20页 |
| ·盐胁迫对菌根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5页 |
| ·盐浓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5页 |
| ·盐浓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15页 |
| ·盐胁迫对菌根形成的影响 | 第15-16页 |
| ·菌根提高植物耐盐性的机理 | 第16-20页 |
| ·对植株矿质元素吸收及代谢的影响 | 第17-18页 |
| ·菌根菌侵染对植株Na+和Cl-含量的影响 | 第18-19页 |
| ·菌根真菌对植物组织的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 | 第19页 |
| ·对植物水分吸收的影响 | 第19-20页 |
| ·活性氧的调控机制与菌根菌的抗盐性 | 第20-24页 |
| ·活性氧(ROS)对菌根菌的毒害作用 | 第20-21页 |
| ·O_2~(.-)的毒害 | 第20-21页 |
| ·~1O_2 的毒害 | 第21页 |
| ·H_2O_2 的毒害 | 第21页 |
| ··OH 的毒害 | 第21页 |
| ·抗氧化防御 | 第21-22页 |
| ·SOD | 第22页 |
| ·APX | 第22页 |
| ·CAT | 第22页 |
| ·POD | 第22页 |
| ·抗氧化防御在菌根菌耐盐性中的作用 | 第22-24页 |
| 2 两种菌根菌在盐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 第24-3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 ·菌根菌材料 | 第24页 |
| ·方法 | 第24-26页 |
| ·盐处理 | 第24页 |
| ·生长量测定 | 第24页 |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24-25页 |
| ·酶液提取 | 第25页 |
| ·SOD 活性测定 | 第25页 |
| ·CAT 活性测定 | 第25页 |
| ·POD 活性测定 | 第25页 |
| ·APX 活性测定 | 第25-26页 |
| ·结果 | 第26-32页 |
| ·盐胁迫下的生长响应 | 第26-28页 |
| ·盐胁迫下的生物量变化 | 第28-29页 |
| ·盐胁迫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29-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3 两种菌根菌在盐胁迫下体内离子含量测定 | 第33-3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 ·菌根菌材料 | 第33页 |
| ·方法 | 第33-34页 |
| ·盐处理 | 第33页 |
| ·菌根菌中氯离子含量测定 | 第33页 |
| ·菌根菌阳离子含量测定 | 第33-34页 |
| ·结果 | 第34-36页 |
| ·Na~+和Cl~-的含量 | 第34页 |
| ·K~+、Ca~(2+)和Mg~(2+)含量 | 第34-35页 |
| ·Na~+/K~+、Na~+/Ca~(2+) 和 Na~+/Mg~(2+)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8页 |
| ·菌根菌中的离子含量变化 | 第36-37页 |
| ·菌根菌中的离子关系和离子平衡 | 第37-38页 |
| 4 毛白杨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8-4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8页 |
| ·植物材料 | 第38页 |
| ·方法 | 第38页 |
| ·结果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1页 |
| 5 毛白杨与菌根菌形成共生 | 第41-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 ·植物材料 | 第41页 |
| ·菌根菌材料 | 第41页 |
| ·方法 | 第41-42页 |
| ·结果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6 结论与讨论 | 第44-46页 |
| ·结论 | 第44页 |
| ·下一步的研究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4页 |
| 个人简介 | 第54-55页 |
| 导师简介 | 第55-56页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缩略词表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