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学本科考试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前言 | 第8页 |
一、法学本科考试制度概述 | 第8-15页 |
(一) 考试的内涵和功能 | 第8-12页 |
1、评定功能 | 第10页 |
2、导向功能 | 第10-11页 |
3、诊断和反馈功能 | 第11页 |
4、激励功能 | 第11-12页 |
(二) 关于法学本科考试制度的认识 | 第12-14页 |
1、法学考试应当体现学科特性 | 第12页 |
2、法学考试应当反映职业需求 | 第12-13页 |
3、法学考试制度的任务 | 第13-14页 |
(三) 关于强调考试对教育功能的辨析 | 第14-15页 |
二、我国法学本科考试制度 | 第15-25页 |
(一) 我国法学考试制度的沿革 | 第15-18页 |
(二) 我国法学本科考试制度的现状 | 第18-22页 |
1、考试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 第19-20页 |
2、内容难以体现学科特性 | 第20页 |
3、考风不正,缺乏规则意识和学习热情 | 第20-21页 |
4、证明力不足,难以衔接职业需要 | 第21-22页 |
(三)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2-25页 |
1、高校教育考试制度的共性原因 | 第22-23页 |
2、法学教育传统本身的个性原因 | 第23-25页 |
三、国外法学考试制度比较借鉴 | 第25-36页 |
(一) 考试机制层面 | 第25-29页 |
1、法定化考试目标的导向功能 | 第25-28页 |
2、阶段性考试行为的激励效应 | 第28-29页 |
(二) 考试内容层面 | 第29-33页 |
1、提高学术能力 | 第30-32页 |
2、培养实践基础 | 第32-33页 |
3、突出诊断和反馈功能 | 第33页 |
(三) 考试实施层面 | 第33-36页 |
1、教师主导,严格标准 | 第34页 |
2、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 第34-36页 |
四、对我国法学本科考试制度的完善 | 第36-48页 |
(一) 确立以功能为出发的法学考试价值理念 | 第36-38页 |
1、考试的角色:目的——手段 | 第36页 |
2、学生的地位:客体——主体 | 第36-37页 |
3、考试的设计:封闭——开放 | 第37-38页 |
(二) 扩展和丰富考试内容 | 第38-44页 |
1、深厚专业基础:阅读考试 | 第38-40页 |
2、广博知识背景:选修考试 | 第40-41页 |
3、论证思辨能力:论文考试 | 第41-43页 |
4、理论的系统掌握:综合考试 | 第43-44页 |
(三) 健全考试机制,将功能优势真正落实 | 第44-48页 |
1、考试方式多样化 | 第44-45页 |
2、考试过程平时化 | 第45-46页 |
3、强化考试选拔激励功能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书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