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3-36页 |
·编码电子传递体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14-29页 |
·固氮酶铁蛋白的直接电子供体 | 第15-17页 |
·不同细菌生理学意义上的电子载体 | 第17-19页 |
·铁蛋白电子供体的还原 | 第19-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固氮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29-34页 |
·固氮酶基因的组成 | 第29-30页 |
·NifLA 对固氮基因的调节作用 | 第30-33页 |
·斯氏假单胞菌基因组基本特征 | 第33-34页 |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斯氏假单胞菌 A1501 物质代谢及能量生成相关基因的分析 | 第36-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菌株与载体 | 第36页 |
·序列分析 | 第36-37页 |
·核酸序列登记号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中心代谢 | 第37-40页 |
·能量代谢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斯氏假单胞菌 A1501 固氮相关基因及rnf 基因簇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3-65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细菌的培养 | 第43页 |
·cDNA 基因芯片分析方法 | 第43页 |
·蛋白质的预测与跨膜结构分析方法 | 第43页 |
·进化树的构建与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63页 |
·“固氮岛”的组成及固氮相关基因的鉴定 | 第44-49页 |
·电子传递体基因不同条件的表达 | 第49-52页 |
·对rnf 基因簇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2-60页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与序列分析 | 第60-63页 |
·讨论 | 第63-65页 |
第四章 电子传递复合体基因rnf 簇的功能研究 | 第65-8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5-73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65页 |
·酶、试剂及试剂盒 | 第65-66页 |
·培养基 | 第66页 |
·A1501 菌株基因组DNA 的分离 | 第66-67页 |
·裂解法小量提取细菌质粒DNA | 第67页 |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第67-68页 |
·PCR 产物的纯化 | 第68页 |
·酶切反应 | 第68-69页 |
·连接反应 | 第69页 |
·琼脂糖凝胶中DNA 片段的回收 | 第69页 |
·β-半乳糖苷酶活性分析试剂 | 第69页 |
·β-半乳糖苷酶活性分析 | 第69-70页 |
·菌株固氮活性测定(液体法) | 第70页 |
·乙烯的标定 | 第70页 |
·总蛋白的测定 | 第70-71页 |
·极性与非极性突变株的构建 | 第71-72页 |
·细菌总RNA 的提取 | 第72页 |
·第一链cDNA 的合成 | 第72-7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3-80页 |
·rnfA 插入突变株的构建 | 第73-76页 |
·生长速率的测定 | 第76页 |
·固氮酶活的测定 | 第76-77页 |
·各个突变株的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77-78页 |
·rnf1 基因簇与下游基因的关系 | 第78-79页 |
·nifH-lacZ 在野生型和 rnf1 突变株中的表达 | 第79-80页 |
·讨论 | 第80-82页 |
第五章 斯氏假单胞菌 A1501 中 NifA 与rnf1 基因簇启动子的相互作用 | 第82-92页 |
·单杂实验原理 | 第82-8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3-87页 |
·试剂 | 第83页 |
·菌株、质粒和培养条件 | 第83页 |
·质粒和基因组DNA 提取 | 第83页 |
·nifA 基因的克隆 | 第83-84页 |
·细菌单杂中基因克隆 | 第84页 |
·nifA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4页 |
·细菌单杂系统的载体构建 | 第84-85页 |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85页 |
·融合蛋白的纯化 | 第85页 |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用溶液及缓冲液 | 第85-86页 |
·蛋白质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86页 |
·纯化His-Tag 融合蛋白的NTA 缓冲液的配制 | 第86-87页 |
·细菌单杂实验 | 第87页 |
·凝胶阻滞实验 | 第8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7-90页 |
·启动子区域的分析 | 第87-88页 |
·目的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88页 |
·重组载体的酶切鉴定 | 第88-89页 |
·细菌单杂 | 第89页 |
·融合蛋白 NifA 的表达及蛋白纯化分析 | 第89-90页 |
·NifA 蛋白和rnf1 启动子的结合 | 第90页 |
·讨论 | 第90-9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作者简历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