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火山学论文

腾冲火山区现代幔源氦释放特征及深部岩浆活动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9页
引言第19-29页
 (一)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页
 (二) 关于氦同位素示踪第19-22页
  1、氦同位素示踪研究第19-22页
  2、氦同位素数据的矫正和源区比例计算第22页
  3、氦同位素在火山活动研究中的应用第22页
 (三) 关于温泉水化学地质温标第22-23页
 (四) 关于CO_2-CH_4气体分子对碳同位素地质温标第23-24页
 (五) 关于腾冲火山研究第24-28页
  1、地质背景第24-25页
  2、腾冲火山研究回顾第25-26页
  3、前人对腾冲火山及其活动性的认识第26-28页
 (六) 本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8-29页
第一章、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内容第29-35页
 (一) 总体思路第29-30页
 (二) 原理第30-31页
 (三) 技术路线第31-33页
 (四) 研究内容第33-35页
  1、研制防大气污染和具富集功能的取样器第33页
  2、计算腾冲火山区上地壳的相对地热梯度第33页
  3、腾冲火山区上地壳温度场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第33页
  4、氦同位素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及计算第33-34页
  5、腾冲火山区幔源物质释放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第34页
  6 CO_2和CH_4气体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和岩浆温度计算第34页
  7、岩浆的存在及其活动性的综合分析研究第34页
  8、腾冲火山孕育喷发的成因机制模型第34-35页
第二章、腾冲火山区上地壳温度场研究第35-50页
 (一) 火山岩浆分布与温泉的关系第35-36页
 (二) 温泉地球化学资料及选取第36-44页
 (三) 相对地热梯度第44-46页
  1、相对地热梯度概念第44页
  2、相对地热梯度计算第44-45页
  3、最可能的相对地热梯度数据的选取第45页
  4、相对地热梯度数据的空间插值第45-46页
 (四) 讨论第46-48页
  1、相对地热梯度异常区域第46-47页
  2、与地壳速度结构的关系第47页
  3、与地壳电性结构的关系第47-48页
  4、与幔源物质释放的关系第48页
  5、与地壳形变的关系第48页
  6、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第48页
 (五)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三章、防大气污染和具有富集功能气体取样器的研制及改进第50-55页
 (一) 前言第50-51页
 (二) 系统组成及各部分作用第51-53页
  1、集气罩第52页
  2、观察室第52页
  3、微量组分富集装置第52页
  4、储气装置第52页
  5、排气装置第52页
  6、气体样品转接装置第52-53页
  7、气样袋第53页
 (三) 系统组装及采样方法第53页
  1、系统排气第53页
  2、气体富集第53页
 (四) 本章小结第53-55页
  1、采样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第53-54页
  2、本装置的优点第54-55页
第四章、三期地球化学观测结果第55-70页
 (一) 2003 年第一期地球化学观测结果第55-59页
 (二) 2004 年第二期地球化学观测结果第59-65页
 (三) 2006 年第三期地球化学观测结果第65-70页
第五章、腾冲火山区幔源物质释放强度研究第70-99页
 (一) 氦同位素示踪原理第70-71页
 (二) 数据获取与计算方法第71-72页
 (三) 2003 年第一期地球化学观测数据显示的幔源物质释放强度第72-79页
 (四) 2004 年第二期地球化学观测数据显示的幔源物质释放强度第79-87页
 (五) 2006 年第三期地球化学观测数据显示的幔源物质释放强度第87-95页
 (六) 20 年来幔源物质释放强度的变化趋势第95-98页
 (七)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六章、三大岩浆囊现今温度研究第99-116页
 (一) CO_2/CH_4分子对碳同位素地质温度计原理第99-100页
 (二) CO_2/CH_4分子对碳同位素地质温度计计算公式的选择第100-107页
 (三) 热海地区观测数据获得的岩浆囊温度第107-110页
 (四) 腾冲火山区观测数据获得的岩浆囊温度第110-115页
 (五)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七章、腾冲火山现今活动性综合研究第116-125页
 (一) 腾冲火山区的现存岩浆囊第116-117页
 (二) 腾冲火山的成因模型第117-118页
 (三) 腾冲火山现今活动性第118-125页
  1、地壳形变第118-120页
  2、地震活动第120-123页
  3、幔源物质释放的持续增强第123-125页
第八章、结论及问题第125-128页
 (一) 主要结论第125页
 (二) 主要创新点第125-127页
 (三) 遗留问题与后续研究工作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作者简介第142-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AHs标准物质的时效性及典型有机标准物质的溶剂效应研究
下一篇:血吸虫病景观格局与贝叶斯复合模型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