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超高渗透率地层注聚开发矿场实践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1页
第一章 超高渗透率地层形成的原因第11-14页
   ·储油层的非均质性是超高渗透率地层形成的内因第11页
   ·长期的强注强采是超高渗透率地层形成的外因第11-12页
   ·超高渗透率地层的确存在,其孔径大、渗透率高第12-14页
     ·堵剂粒径及岩心数据第13页
     ·同位素示踪剂监测数据第13-14页
第二章 超高渗透率地层对开采特征的影响第14-17页
   ·超高渗透率地层的注水开发特征第14-15页
     ·注水油压低、启动压力低、压降曲线指数 PI值小、吸水指数大第14-15页
     ·吸水剖面差异大第15页
   ·超高渗透率地层的注聚合物开发特征第15-17页
     ·注聚后油压上升幅度小第15页
     ·注聚井油压先升后降第15-16页
     ·后续水驱初期注入井油压下降快第16-17页
第三章 超高渗透率地层调剖工艺技术应用研究第17-30页
   ·超高渗透率地层封堵机理研究第17-19页
     ·微观模型第17-18页
       ·较大颗粒主要形成“架桥”堵塞现象第17页
       ·细小颗粒堵剂主要在深部沉积堵塞现象第17-18页
       ·颗粒团状的沉积堵塞第18页
       ·不同固体颗粒浓度对储层堵塞效果第18页
     ·填砂管模型实验第18-19页
       ·堵剂浓度对封堵效果影响第18-19页
       ·堵剂用量对封堵效果的影响第19页
   ·调剖工艺在孤岛油田注聚区的应用第19-27页
     ·颗粒型和凝胶冻胶型堵剂单独使用第20-22页
       ·凝胶冻胶型和颗粒型堵剂调剖后的动态差异第21页
       ·同一堵剂不同浓度的调剖效果对比第21页
       ·颗粒型和凝胶冻胶型堵剂施工特点与调剖费用对比第21-22页
     ·颗粒型与冻胶型堵剂复合使用第22-23页
       ·吸水指示曲线向上偏移,启动压力增幅大第22页
       ·压降曲线明显变缓第22-23页
       ·吸水剖面得到调整,避免了聚合物指进第23页
     ·注聚区块实施整体调剖,优化堵剂段塞组合第23-27页
       ·调剖井点优选第24页
       ·堵剂用量计算第24-25页
       ·调剖堵剂浓度优化设计第25页
       ·堵剂类型和组合的选择第25-26页
       ·施工工艺组合第26-27页
   ·调剖工艺在孤岛油田后续水驱的应用第27-30页
     ·注聚完后转水驱初期“指进”表现形式第27页
       ·注入井油压下降快,注水10天油压下降幅度大于 2MPa第27页
       ·吸水剖面也反映出吸水差异大第27页
     ·Ng5-6后续水驱初期调剖试验第27-30页
第四章 超高渗透率地层防窜堵聚工艺研究第30-45页
   ·工艺研究的目的及聚合物窜流的形式第30页
   ·防窜机理及矿场实验第30-35页
     ·防窜机理第30-34页
       ·防窜剂的特点第30-31页
       ·防窜剂反应产物的形态特征第31页
       ·多孔介质中交联规律第31-32页
       ·室内岩芯流动实验评价第32-34页
     ·防窜矿场试验及效果分析第34-35页
   ·堵聚机理及矿场试验研究第35-45页
     ·木质素磺酸盐复合堵剂堵聚及矿场试验第35-37页
       ·堵剂与油井产出的高浓度聚合物液交联实验第36页
       ·油井堵聚矿场应用第36-37页
       ·木钙堵聚的几点认识第37页
     ·阳离子高分子聚合物堵聚试验研究第37-45页
       ·阳离子高分子聚合物堵塞机理第37-42页
       ·矿场试验及效果第42-45页
第五章 超高渗透率地层试井技术研究与应用第45-51页
   ·水井压力资料的应用第45-46页
   ·霍尔(HALL)曲线的应用第46-47页
   ·孤岛聚合物试验区群井干扰试井的应用第47-51页
     ·试井任务及原始资料的录取第47页
     ·试井解释方法及步骤第47-48页
     ·解释结果及评价第48-51页
       ·压力数据第48页
       ·温度数据第48页
       ·压力趋势及干扰压力第48-49页
       ·典型曲线拟合分析第49-50页
       ·解释结果讨论第50-51页
结论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4页
附录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HIV-1主要流行毒株感染者中和免疫和免疫逃逸分析
下一篇:面向师范院校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辅助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