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图像文献的自由标引方法研究
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6页 |
1 前言 | 第16页 |
2 研究现状 | 第16-30页 |
·中医古籍全文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中华医典 | 第16-17页 |
·中医药古代文献知识库 | 第17-18页 |
·龙语瀚堂典籍数据库之“中医药文献”数据库 | 第18-19页 |
·主要存在的问题汇总 | 第19-20页 |
·自由标引的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概念 | 第20页 |
·使用范围 | 第20-21页 |
·优点 | 第21页 |
·缺点及解决方法 | 第21-22页 |
·主题词标引与自由标引的比较 | 第22-24页 |
·应用前景 | 第24-25页 |
·后控词表的研究现状 | 第25-30页 |
·概念 | 第25-26页 |
·控制原理 | 第26页 |
·功能及其决定因素 | 第26-27页 |
·编制方式 | 第2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3 研究对象、内容和目标 | 第30-32页 |
·中医古籍文献的特点 | 第30-31页 |
·中医古籍图像文献的特点 | 第31-32页 |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32页 |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兼顾中医古籍文献的保护和利用 | 第32页 |
·为标引人员提供标引依据 | 第32页 |
·为检索用户提供便捷服务 | 第32-33页 |
·为今后研究提供示范参考 | 第33页 |
5 研究方法 | 第33-37页 |
·标引软件——古籍编辑器 | 第33-34页 |
·总的标引方法——目录的深加工 | 第34-35页 |
·标引总则 | 第35-36页 |
·标引细则 | 第36-37页 |
·备注说明 | 第37页 |
·其它方法 | 第37页 |
6 各类中医古籍图像文献的具体标引方法 | 第37-86页 |
·医经类的标引 | 第37-40页 |
·基础理论类的标引 | 第40-42页 |
·伤寒金匮类的标引 | 第42-46页 |
·诊法类的标引 | 第46-48页 |
·针灸推拿类的标引 | 第48-52页 |
·本草类的标引 | 第52-57页 |
·方书类的标引 | 第57-64页 |
·临证各科类的标引 | 第64-71页 |
·养生类的标引 | 第71-75页 |
·医案类的标引附医话医论、笔记杂录标引 | 第75-80页 |
·医史类的标引 | 第80-83页 |
·丛书类的标引 | 第83-86页 |
7 后控词表的设计方案 | 第86-92页 |
·词表范围 | 第86页 |
·词表控制程度 | 第86-87页 |
·词汇来源 | 第87页 |
·词汇类型 | 第87页 |
·词表结构及构建步骤 | 第87-91页 |
·词表形式 | 第91-92页 |
·后控词表的控制流程图 | 第92页 |
8 改善的中医古籍阅览系统介绍 | 第92-97页 |
·系统采用的主要技术 | 第92-93页 |
·系统对硬件软件的要求 | 第93页 |
·系统检索界面 | 第93-94页 |
·系统具体功能介绍 | 第94-95页 |
·与其它数据库的比较 | 第95-96页 |
·总的标引检索流程图 | 第96-97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7页 |
·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个人简介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