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平顺性仿真分析与悬架参数优化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论文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8-9页 |
·汽车平顺性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平顺性评价方法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路面特性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虚拟样机技术概述 | 第11-13页 |
·虚拟样机技术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虚拟样机技术在汽车平顺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15-25页 |
·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15-18页 |
·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与求解一般过程 | 第17-18页 |
·ADAMS 软件基本算法 | 第18-25页 |
·广义坐标的选择 | 第18-19页 |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19页 |
·动力学方程的求解 | 第19-21页 |
·静力学分析、运动学分析及初始条件分析 | 第21-25页 |
第三章 平顺性分析用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 第25-42页 |
·ADAMS/VIEW 创建模型方法 | 第25-26页 |
·零部件创建 | 第25-26页 |
·约束和力的施加 | 第26页 |
·整车特征参数的获取 | 第26-27页 |
·建模前的简化 | 第27-28页 |
·各子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28-33页 |
·底盘模型 | 第28-29页 |
·前悬架模型 | 第29-30页 |
·后悬架模型 | 第30页 |
·转向系统模型 | 第30-31页 |
·人椅系统模型 | 第31-33页 |
·路面模型的建立 | 第33-38页 |
·路面不平度谐波叠加法模型 | 第34-35页 |
·软件中随机路面的实现 | 第35-37页 |
·随机路面的生成 | 第37-38页 |
·轮胎模型 | 第38-40页 |
·整车模型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整车平顺性仿真试验研究 | 第42-65页 |
·平顺性评价方法与仿真中的参数设置 | 第42-47页 |
·平顺性评价方法 | 第42-43页 |
·仿真中的参数设置 | 第43-47页 |
·随机路面输入的汽车行驶平顺性仿真 | 第47-54页 |
·在特定车速不同路面下平顺性仿真 | 第47-50页 |
·在特定路面不同车速下平顺性仿真 | 第50-54页 |
·模拟室内试验台激振试验的仿真 | 第54-59页 |
·整车虚拟样机模型与脉冲输入的实现 | 第54-55页 |
·仿真结果 | 第55-59页 |
·车辆参数对平顺性的影响分析 | 第59-65页 |
·悬架刚度对汽车平顺性的影响 | 第59-61页 |
·悬架阻尼对汽车平顺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驾驶员座椅刚度对汽车平顺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驾驶室阻尼对汽车平顺性的影响 | 第63-65页 |
第五章 悬架特性参数的仿真优化 | 第65-78页 |
·试验优化技术概述 | 第65-67页 |
·试验优化设计常用的优良性 | 第65-66页 |
·试验优化常用的技术 | 第66-67页 |
·近似D-最优设计 | 第67-68页 |
·近似D-最优设计的计算 | 第67-68页 |
·近似D-最优设计的优化流程 | 第68页 |
·近似D-最优设计的实现 | 第68-75页 |
·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的确定 | 第68-70页 |
·近似D-最优设计的实现 | 第70-75页 |
·仿真结果比较验证 | 第75-78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78-80页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78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78-79页 |
·研究不足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