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0-22页 |
1.离子辐射引起生物效应的作用机理及其特点 | 第10-14页 |
·辐射生物学的理论基础及特点 | 第10-11页 |
·植物辐射诱变的机制 | 第11-12页 |
·研究辐射育种的方法 | 第12-14页 |
2.模式植物拟南芥的辐射生物学诱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拟南芥的特点 | 第14页 |
·辐射源及其引起拟南芥生物学效应的差异 | 第14-15页 |
·离子束辐射拟南芥辐照生物学效应 | 第15-17页 |
·离子束诱变拟南芥的分子机理 | 第17-19页 |
·离子束介导外源DNA转化拟南芥 | 第19页 |
3.离子辐射育种在实际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4.本研究中几种实验材料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1.一串红和美女樱的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材料 | 第22页 |
·辐射处理方法 | 第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8页 |
2 胡麻的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材料 | 第28页 |
·辐射处理方法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30-54页 |
1.第一批次~(12)C~(6+)重离子辐照对一串红和美女樱M1代生物学效应影响 | 第30-31页 |
·一串红和美女樱的发芽率及存活率 | 第30页 |
·一串红和美女樱苗期胚轴长、子叶长和宽 | 第30-31页 |
2.第二批次辐照后一串红、美女樱M1代LET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 第31-36页 |
·不同LET值~(12)C~(6+)重离子对一串红和美女樱萌发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不同LET值~(12)C~(6+)重离子对一串红和美女樱幼苗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不同LET值~(12)C~(6+)重离子对一串红、美女樱存活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不同LET值~(12)C~(6+)重离子对一串红、美女樱表型变异频率的影响 | 第34页 |
·不同LET值~(12)C~(6+)重离子对一串红根尖细胞染色体变异频率的影响 | 第34-36页 |
3.第三批次~(12)C~(6+)重离子束辐照一串红M1和M2代生物学效应研究 | 第36-42页 |
·累积辐照后一串红M1代生物学效应研究 | 第36-39页 |
·累积辐照后一串红M2代生物学效应研究 | 第39-42页 |
4.~(12)C~(6+)重离子束辐照一串红突变效应及花色嵌合体研究 | 第42-46页 |
·一串红花色嵌合体的筛选和验证 | 第42页 |
·一串红畸形叶片突变体的筛选和验证 | 第42-44页 |
·一串红花色嵌合体的快繁 | 第44-45页 |
·一串红花色嵌合体的RAPD分析 | 第45页 |
·一串红花色嵌合体的高特异性RAPD条带的测序 | 第45-46页 |
5.~(12)C~(6+)重离子束辐照胡麻后的品种选育初报 | 第46-54页 |
·胡麻M1代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胡麻M2代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54-59页 |
1.~(12)C~(6+)重离子辐照一串红和美女樱的LET效应研究 | 第54-55页 |
·LET值对一串红和美女樱的萌发和幼苗变化的影响 | 第54页 |
·LET值对一串红和美女樱的存活率和表型变异率影响 | 第54-55页 |
·LET值对一串红的存活率、表型变异率、根尖相比染色体畸变率之间的联系影响 | 第55页 |
·一串红和美女樱辐射敏感性和诱变育种合适剂量的选择 | 第55页 |
2.低剂量~(12)C~(6+)重离子子辐照一串红和美女樱的刺激效应 | 第55-56页 |
3.~(12)C~(6+)重离子对一串红苗期可溶性蛋白质多态性的影响 | 第56页 |
4.~(12)C~(6+)重离子辐照一串红的诱变效应 | 第56-57页 |
5.重离子辐照在胡麻育种效应的研究 | 第57-59页 |
·~(12)C~(6+)重离子辐照对胡麻M1代生物学效应及DNA分子的影响 | 第57-58页 |
·~(12)C~(6+)重离子辐照对胡麻M2代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及与M1代的比较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