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与生命同期结合法中煤炭环评中的应用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2页 |
| ·生态足迹法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0页 |
| ·生命周期法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 ·两种方法在煤炭环评中的研究应用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4-19页 |
| ·生态足迹法 | 第14-17页 |
| ·基本理论 | 第14-15页 |
| ·计算方法 | 第15-16页 |
| ·目前应用中的局限性 | 第16-17页 |
| ·生命周期法 | 第17-18页 |
| ·基本理论 | 第17页 |
| ·计算方法 | 第17-18页 |
| ·目前应用中的局限性 | 第18页 |
| ·两种方法的结合应用 | 第18-19页 |
| 3 煤炭生命周期评价 | 第19-26页 |
| ·系统边界确定 | 第19页 |
|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第19-20页 |
| ·生态足迹评价 | 第20-26页 |
| ·环境影响类型 | 第20-21页 |
| ·类型参数及特征化 | 第21页 |
| ·影响类型的生态足迹计算 | 第21-26页 |
| 4 山西黄柏煤矿生命周期分析评价 | 第26-40页 |
| ·项目概况 | 第26-29页 |
| 4.l.1 矿区位置 | 第26页 |
| ·占地情况 | 第26-27页 |
| ·运输系统 | 第27页 |
| ·采选煤工艺 | 第27页 |
| ·井田资源状况 | 第27-28页 |
| ·工作制度及劳动定员 | 第28页 |
| ·矿井给排水及公用工程 | 第28-29页 |
| ·区域环境概况 | 第29-30页 |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9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9页 |
| ·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 | 第29-30页 |
| ·煤炭开采过程 | 第30-34页 |
| ·干采过程输入和输出分析 | 第30-32页 |
| ·干采过程生态足迹计算 | 第32-34页 |
| ·煤炭加工过程 | 第34-36页 |
| ·加工过程清单分析 | 第34-35页 |
| ·加工过程生态足迹计算 | 第35-36页 |
| ·煤炭储运过程 | 第36-37页 |
| ·储运过程清单分析 | 第36-37页 |
| ·储运过程生态足迹计算 | 第37页 |
| ·生态足迹计算结果 | 第37-40页 |
| ·按照评价环节划分 | 第37-39页 |
| ·按照土地占用类型划分 | 第39-40页 |
| 5 陕西黄陵二号矿井及选煤厂生命周期分析评价 | 第40-52页 |
| ·项目概况 | 第40-42页 |
| ·矿区位置 | 第40页 |
| ·占地情况 | 第40-41页 |
| ·运输系统 | 第41页 |
| ·采选煤工艺 | 第41页 |
| ·井田资源状况 | 第41页 |
| ·工作制度及劳动定员 | 第41-42页 |
| ·矿井给排水及公用工程 | 第42页 |
| ·区域环境概况 | 第42-43页 |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42-43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43页 |
| ·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 | 第43页 |
| ·煤炭开采过程 | 第43-46页 |
| ·开采过程输入和输出分析 | 第43-45页 |
| ·开采过程生态足迹计算 | 第45-46页 |
| ·煤炭加工过程 | 第46-49页 |
| ·加工过程清单分析 | 第46-47页 |
| ·加工过程生态足迹计算 | 第47-49页 |
| ·煤炭储运过程 | 第49页 |
| ·储运过程清单分析 | 第49页 |
| ·储运过程生态足迹计算 | 第49页 |
| ·煤矿生态足迹计算结果 | 第49-52页 |
| ·按照评价环节划分 | 第49-51页 |
| ·按照土地占用类型划分 | 第51-52页 |
| 6 煤矿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分析 | 第52-57页 |
| ·煤矿生态足迹构成对比 | 第52-54页 |
| ·煤矿生命周期环节的生态足迹对比 | 第54-56页 |
| ·原煤万元产值的生态足迹对比 | 第56-57页 |
| 7 结论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附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