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本文名词简写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0-1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水稻群体产量构成 | 第12-13页 |
·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 | 第13页 |
·水稻群体籽粒充实 | 第13-15页 |
·水稻群体源库特征 | 第15-17页 |
·水稻群体优化调控 | 第17-18页 |
·本研究思路及目标 | 第18-19页 |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7页 |
·试验地点 | 第19-20页 |
·供试材料 | 第20-21页 |
·培两优3076 | 第20页 |
·P88S/747 | 第20-21页 |
·试验设计 | 第21-25页 |
·试验 I:随州中稻高产种植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 第21页 |
·问卷调查——农户基本情况及生产技术跟踪调查 | 第21页 |
·田间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调查 | 第21页 |
·试验 II:高产群体比较试验 | 第21-24页 |
·高产群体结构设计 | 第21-23页 |
·田间管理措施 | 第23-24页 |
·试验III:高产技术集成试验 | 第24-25页 |
·P88S/747高产技术集成 | 第24页 |
·培两优3076高产技术集成 | 第24页 |
·田间管理 | 第24-25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5-26页 |
·株高 | 第25页 |
·分蘖动态调查和叶龄记载 | 第25页 |
·叶片叶色(SPAD值) | 第25页 |
·干物质和叶面积指数 | 第25页 |
·小区群体内透光率 | 第25页 |
·室内考种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25页 |
·品质测定 | 第25-26页 |
·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62页 |
·随州中稻高产种植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 第27-36页 |
·随州农户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第27-28页 |
·农户水稻种植取向情况的调查分析 | 第28页 |
·水稻种植过程中栽培管理的差异 | 第28-29页 |
·水稻种植习惯调查分析 | 第29-30页 |
·主要调查指标的相关分析 | 第30-31页 |
·主要调查指标的逐步回归分析 | 第31-32页 |
·现有栽插密度聚类分析 | 第32页 |
·每亩有效穗数聚类分析 | 第32-33页 |
·主要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 第33-34页 |
·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第34-35页 |
·随机取样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高产群体比较试验 | 第36-57页 |
·水稻产量构成分析 | 第36-37页 |
·水稻群体干物重分析 | 第37-40页 |
·水稻植株个体与群体干物质积累差异分析 | 第40-46页 |
·茎干重分析 | 第40-41页 |
·叶干重积累分析 | 第41-43页 |
·植株干物质积累分析 | 第43-46页 |
·水稻植株个体与群体各时期间干物重增量分析 | 第46-48页 |
·水稻个体叶干重与群体叶干重冠层分布比较 | 第48-49页 |
·不同时期 LAI差异 | 第49-51页 |
·水稻主要功能叶(顶1,2,3叶) SPAD值比较分析 | 第51-52页 |
·水稻冠层透光率分析 | 第52-57页 |
·幼穗分化期水稻冠层透光率分析 | 第52-55页 |
·齐穗期水稻冠层透光率分析 | 第55-56页 |
·灌浆期水稻冠层透光率分析 | 第56-57页 |
·品质分析 | 第57页 |
·高产技术集成试验(P88S/747、培两优3076) | 第57-62页 |
·产量结果 | 第57-58页 |
·群体质量指标分析 | 第58-60页 |
·干物质积累 | 第60-62页 |
·品质分析 | 第62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62-66页 |
·随州中稻高产种植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 第63-64页 |
·高产群体比较试验 | 第64-65页 |
·高产技术集成试验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