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女传》研究初探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前人对《列女传》的校释与评价 | 第10-12页 |
二、当前学者对《列女传》的研究 | 第12-16页 |
三、本研究的意义与基本方法 | 第16-20页 |
第一章 刘向与《列女传》的编撰背景、方式及体裁 | 第20-52页 |
第一节 刘向的家学渊源及其思想 | 第21-32页 |
一、刘向的家学渊源及生平 | 第21-24页 |
二、刘向的主要著述 | 第24-27页 |
三、刘向的思想 | 第27-32页 |
第二节 《列女传》的编撰背景 | 第32-41页 |
一、《列女传》编撰的历史背景 | 第32-35页 |
二、《列女传》编撰的现实背景 | 第35-38页 |
三、刘向对女性品德的理想追求及编撰目的 | 第38-41页 |
第三节 《列女传》的编撰方式、体裁及版本流传 | 第41-52页 |
一、材料的来源 | 第41-42页 |
二、编撰的方式 | 第42-44页 |
三、《列女传》体裁的界定与分析 | 第44-50页 |
四、《列女传》的版本及流传 | 第50-52页 |
第二章 《列女传》中的女性群象 | 第52-73页 |
第一节 母亲 | 第53-60页 |
一、行为仪表、仁明有德的国母形象 | 第54-55页 |
二、通达知礼、善于教化的慈母形象 | 第55-57页 |
三、豫识难易、归义从安的智母形象 | 第57-58页 |
四、义继诚信、公正知礼的继母形象 | 第58-59页 |
五、守节执事、不为利违的义母形象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妻子 | 第60-66页 |
一、仁智贤明、咸晓事理的妻子形象 | 第61-63页 |
二、勤正洁行、贞顺可信的妻子形象 | 第63-64页 |
三、好善慕节、终不背义的妻子形象 | 第64-66页 |
第三节 女儿 | 第66-70页 |
一、修道正进、礼备而行的贞女形象 | 第66-67页 |
二、文辞可从、脱父之厄的孝女形象 | 第67-69页 |
三、聪慧仁达、为国分忧的智女形象 | 第69-70页 |
第四节 恶女 | 第70-73页 |
一、破家亡国、心如蛇蝎的恶母形象 | 第70-71页 |
二、淫邪乱政、美而无德的恶妻形象 | 第71-73页 |
第三章 《列女传》的文学特色 | 第73-93页 |
第一节 《列女传》体例的创新及取材特色 | 第73-82页 |
一、体例的继承与创新 | 第73-75页 |
二、七实三虚的构思方式 | 第75-79页 |
三、围绕主题选材富有典型性和趣味性 | 第79-82页 |
第二节 《列女传》的文学表现手法 | 第82-93页 |
一、通过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的描写刻画人物 | 第82-86页 |
二、写人、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 第86-88页 |
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 第88-91页 |
四、注重细节描写 | 第91-93页 |
第四章 《列女传》的价值评价 | 第93-107页 |
第一节 《列女传》的思想价值 | 第93-97页 |
一、《列女传》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 第93-94页 |
二、《列女传》的现实意义 | 第94-97页 |
第二节 对史学的影响 | 第97-100页 |
一、对单行体传记的影响 | 第97-98页 |
二、对妇女传记的影响 | 第98-100页 |
第三节 对文学的影响 | 第100-107页 |
一、对文学主题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二、对文学题材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三、对小说的体制结构及写作方法的影响 | 第103-107页 |
结语 | 第107-11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附录 | 第114-115页 |
后记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