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历史地质学、地层学论文--古地理学论文

吉辽徐淮新元古代层序地层和岩相古地理及海相烃源岩发育特征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1 前言第12-26页
   ·项目来源及研究内容第12-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9页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完成工作量第19-21页
   ·主要认识及存在问题第21-24页
   ·创新点第24-26页
2 徐淮新元古代旋回层序发育特征第26-68页
   ·区域地质发展史第26-28页
   ·吉辽徐淮新元古代碳酸盐层序地层研究第28-36页
   ·辽南地区新元古代地层旋回层序划分及海平面变化第36-46页
   ·淮南地区新元古代旋回层序第46-49页
   ·徐州地区新元古代旋回层序划分第49-61页
   ·淮北新元古代旋回层序划分第61-68页
3 新元古代沉积事件地层及地层对比第68-88页
   ·臼齿碳酸盐岩事件第68-78页
     ·MT碳酸岩(Molar-Tooth Carbonates)简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68-71页
     ·分布特征第71-73页
     ·MT碳酸盐岩形态特征第73-74页
     ·岩石学特征第74-77页
     ·MT灰岩研究意义第77-78页
   ·风暴事件第78-79页
   ·蒸发干旱事件第79-80页
   ·最大海泛事件第80-88页
     ·最大海泛期与凝缩层的对比第82页
     ·同位素年龄对比第82-84页
     ·事件地层对比第84-88页
4 吉辽徐淮地区新元古代沉积环境及海平面变化第88-102页
   ·吉辽徐淮地区新元古代岩石学特征第88-93页
     ·石灰岩类第88-91页
     ·白云岩类第91-92页
     ·碎屑岩类第92-93页
   ·吉辽徐淮地区新元古代沉积模式第93-94页
   ·吉辽徐淮地区新元古代沉积环境、沉积体系第94-98页
   ·吉辽徐淮地区新元古代海平面变化第98-102页
5 吉辽徐淮新元古代岩相古地理图第102-128页
   ·岩相古地理图编图方法研究第102-106页
     ·复合海平面变化-碳酸盐台地旋回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 化动力学分析与制图第102-103页
     ·费希尔图解在旋回层序研究中的应用第103-105页
     ·区域对比第105页
     ·参考各个单元优势相厚度第105-106页
   ·岩相古地理图特征第106-128页
     ·吉辽徐淮新元古代北华系BS3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第106-108页
     ·吉辽徐淮新元古代北华系BS4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第108-110页
     ·吉辽徐淮新元古代北华系BS5-BS6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第110-112页
     ·吉辽徐淮新元古代北华系BS7-BS9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第112-115页
     ·吉辽徐淮新元古代北华系BS10-BS11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第115-117页
     ·吉辽徐淮新元古代北华系BS12-BS14层序岩相古地理第117-119页
     ·吉辽徐淮新元古代北华系BS15-BS19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第119-122页
     ·吉辽徐淮新元古代北华系BS20-BS22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第122-125页
     ·吉辽徐淮新元古代北华系BS23-BS25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第125-126页
     ·吉辽徐淮新元古代北华系BS26-BS30层序岩相古地理第126-128页
6 吉辽徐淮新元古代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第128-146页
   ·海相碳酸盐岩研究发展趋势第128-130页
   ·源岩评价标准第130-132页
   ·吉辽徐淮新元古代烃源岩评价单元第132页
   ·吉辽徐淮新元古代源岩有机质类型评价第132-135页
   ·烃源岩成熟度第135-137页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第137-144页
   ·烃源岩评价小结第144-146页
7 中新元古代臼齿(MT)碳酸盐岩比较研究第146-159页
     ·天津蓟县中元古代高于庄组臼齿(MT)碳酸盐岩发育特征第146-155页
     ·中新元古代臼齿(MT)碳酸盐岩比较研究第155-157页
     ·大地构造背景对比第155页
     ·沉积环境对比第155-156页
     ·米级旋回类型第156页
     ·臼齿(MT)碳酸盐岩类型对比第156页
     ·有机碳含量分析第156-157页
   ·小结第157-159页
8 结论与问题讨论第159-160页
致谢第160-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67页
图版第167-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渗透油藏储层裂缝预测技术研究--松辽盆地南部新北—新立油田储层裂缝预测研究
下一篇:一种基于自主构件的网构软件协作框架的设计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