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绪论 | 第13-31页 |
第一章 凉山彝族及其社会分层结构 | 第31-56页 |
第一节 凉山彝族概况 | 第31-47页 |
一、彝族简况 | 第31-44页 |
二、凉山彝族概况 | 第44-47页 |
第二节 凉山彝族社会分层结构 | 第47-56页 |
一、民主改革前的凉山彝族社会分层结构 | 第47-51页 |
二、凉山彝族社会分层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 第51-56页 |
第二章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的源流 | 第56-93页 |
第一节 凉山彝族家支的概念 | 第56-61页 |
一、对前人学者的凉山彝族家支概念的释读 | 第56-57页 |
二、凉山彝族家支与家族、宗族、氏族概念的分析 | 第57-59页 |
三、凉山彝族家支概念界定 | 第59-61页 |
第二节 凉山彝族家支的起源和发展 | 第61-64页 |
一、凉山彝族家支的产生 | 第61-62页 |
二、凉山彝族家支的形成和发展 | 第62-64页 |
第三节 凉山彝族家支的结构 | 第64-86页 |
一、凉山彝族家支的繁衍图例—根与支的解读 | 第64-68页 |
二、凉山彝族家支的父子连名谱系 | 第68-73页 |
三、凉山彝族家支的亲属称谓 | 第73-80页 |
四、凉山彝族家支之间的关系 | 第80-86页 |
第四节 凉山彝族家支存在的物质基础及文化 | 第86-93页 |
第三章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内容、特性和功能分析 | 第93-134页 |
第一节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内容分析 | 第94-125页 |
一、凉山彝族家支的组织形态 | 第94-95页 |
二、凉山彝族家支的军事战争 | 第95-97页 |
三、凉山彝族家支的宗教信仰 | 第97-101页 |
四、凉山彝族家支的婚姻模式 | 第101-104页 |
五、凉山彝族家支的团结互助 | 第104-105页 |
六、凉山彝族家支的集会议事 | 第105页 |
七、凉山彝族家支的伦理道德 | 第105-112页 |
八、凉山彝族家支的人生礼仪 | 第112-117页 |
九、凉山彝族家支的头人 | 第117-118页 |
十、凉山彝族家支的习惯法 | 第118-121页 |
十一、凉山彝族家支的禁忌 | 第121-122页 |
十二、凉山彝族家支的尔普 | 第122-125页 |
第二节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特征分析 | 第125-131页 |
一、自然性 | 第126页 |
二、包容性 | 第126-127页 |
三、非性(婚)性 | 第127-128页 |
四、权威性 | 第128-129页 |
五、延续性 | 第129页 |
六、广泛性 | 第129-130页 |
七、封闭性 | 第130页 |
八、复杂性 | 第130-131页 |
第三节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功能分析 | 第131-134页 |
一、明确家支成员维护家支利益 | 第131-132页 |
二、调解家支内外各种矛盾 | 第132页 |
三、调节家支内外人伦关系 | 第132-133页 |
四、传递传统文化知识 | 第133页 |
五、教育家支成员 | 第133-134页 |
第四章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及其对人的影响 | 第134-156页 |
第一节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 | 第134-135页 |
第二节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机制 | 第135-138页 |
一、心理作用 | 第136-137页 |
二、社会强制作用 | 第137-138页 |
第三节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者和传承模式 | 第138-141页 |
一、传承者 | 第138-139页 |
二、传承模式 | 第139-141页 |
第四节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对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 第141-149页 |
一、智力因素 | 第141-146页 |
二、非智力因素 | 第146-149页 |
第五节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对人的知识获得的影响 | 第149-156页 |
一、科学知识 | 第149-150页 |
二、人文知识 | 第150-155页 |
三、生活知识和技能 | 第155-156页 |
第五章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田野调查和分析研究 | 第156-212页 |
第一节 田野调查的设计与实施计划 | 第156-161页 |
一、田野调查的着眼点和主要问题 | 第156-157页 |
二、田野调查的范围和抽样设计 | 第157-159页 |
三、田野调查的方法与实施情况 | 第159-161页 |
第二节 金古忍石家支的个案访谈调查研究 | 第161-182页 |
一、宁蒗县概况 | 第161-166页 |
二、金古忍石家支的基本情况 | 第166-169页 |
三、金古忍石家支的父子连名谱系 | 第169-173页 |
四、金古忍石家支的家支活动情况 | 第173-182页 |
第三节 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 第182-205页 |
一、受调查者的自然情况 | 第182-188页 |
二、受调查者对家支父子连名谱系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 第188-190页 |
三、受调查者对家支的了解和认知情况 | 第190-193页 |
四、受调查者参与家支活动及其认识的情况 | 第193-197页 |
五、受调查者凉山彝族经典人文知识的认知情况 | 第197-201页 |
六、受调查者对家支文化认识的态度 | 第201-205页 |
第四节 访谈调查和问卷结果的评述 | 第205-212页 |
一、发现的问题 | 第205-209页 |
二、凉山彝族家支文化的理性认识 | 第209-212页 |
第六章 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取舍 | 第212-263页 |
第一节 文化传承在教育中进行 | 第212-219页 |
一、凉山彝族家支文化教育 | 第213-214页 |
二、凉山彝族家支文化教育模式 | 第214-217页 |
三、凉山彝族家支文化教育评价 | 第217-219页 |
第二节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 第219-233页 |
一、凉山彝族地区多元文化并存及相互关系 | 第219-222页 |
二、现代凉山彝族学生获得信息的解读 | 第222-226页 |
三、文化适应与文化迷惘 | 第226-233页 |
第三节 对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反思 | 第233-246页 |
一、关于文化与教育本质的思考 | 第234-237页 |
二、关于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的人类学思考 | 第237-246页 |
第四节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的调适 | 第246-263页 |
一、凉山彝族现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 第246-249页 |
二、现代学校教育评价的误区和盲点 | 第249-251页 |
三、作为现代学校教育主体的彝族学生的教育需求 | 第251-256页 |
四、凉山彝族现代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思路 | 第256-263页 |
结束语 | 第263-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265-289页 |
附录一 问卷 | 第289-296页 |
附录二 访谈题目 | 第296-297页 |
附录三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金古忍石家支个案访谈提纲 | 第297-299页 |
附录四 拟定的问卷调查者和访谈对象 | 第299-300页 |
附录五 杨洪林博士为笔者拟定和联系的宁蒗田野调查联系人清单 | 第300-301页 |
附录六 2006年暑期云南省和四川省田野调查情况简介 | 第301-325页 |
附录七 田野调查中收集到的几则现代凉山彝族家支成文规矩 | 第325-331页 |
附录八 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地区的习惯法选登 | 第331-343页 |
附录九 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收集到的金古忍石家支会议的一些文书和文件 | 第343-348页 |
附录十 笔者的父子连名谱系 | 第348-349页 |
附录十一 笔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49-350页 |
后记 | 第350-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