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浸出过程中裂隙岩块损伤试验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溶浸采矿法及其意义 | 第10-12页 |
·我国矿产资源现状 | 第10页 |
·溶浸采矿法的实质 | 第10-11页 |
·浸出方法分类 | 第11-12页 |
·微生物浸出技术应用现状 | 第12-14页 |
·矿产资源生物浸出历史回顾 | 第12页 |
·矿产资源生物浸出国内外应用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外矿岩化学损伤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裂隙岩块中溶液渗流特征研究 | 第16-30页 |
·概述 | 第16页 |
·岩石的孔隙和裂隙结构特征 | 第16-17页 |
·岩石的孔隙结构 | 第16-17页 |
·岩石(岩体)的裂隙结构 | 第17页 |
·简单裂隙渗流特征研究 | 第17-23页 |
·平行裂隙层流水力特征 | 第17-20页 |
·非平行裂隙层流水力特征 | 第20-22页 |
·单一裂隙紊流水力特征 | 第22-23页 |
·裂隙岩块渗流模型研究 | 第23-29页 |
·沟槽流模型 | 第24-25页 |
·层状模型 | 第25-27页 |
·火柴棒模型 | 第27页 |
·方糖模型 | 第27-28页 |
·盘形裂隙模型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浸矿细菌培养试验研究 | 第30-47页 |
·概述 | 第30页 |
·微生物的生长 | 第30-36页 |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 第30-31页 |
·微生物的生存因子 | 第31-36页 |
·常见浸矿微生物及其特性 | 第36-39页 |
·中温菌 | 第36-38页 |
·中等嗜热菌 | 第38页 |
·高温菌 | 第38-39页 |
·浸矿细菌培养试验 | 第39-46页 |
·试验设备 | 第39-40页 |
·试验矿样 | 第40页 |
·检测项目及仪器 | 第40-41页 |
·菌种的选育试验 | 第41-44页 |
·细菌生长曲线测定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溶浸液—裂隙岩块反应及损伤机理研究 | 第47-59页 |
·概述 | 第47页 |
·动力学机理 | 第47-56页 |
·物理作用 | 第47-49页 |
·溶浸液—矿岩界面反应动力学 | 第49-54页 |
·微生物作用机理 | 第54-56页 |
·能量观点机理 | 第56-57页 |
·表面活化能 | 第56-57页 |
·内聚能 | 第57页 |
·化学损伤模型研究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溶浸液对矿岩损伤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 第59-81页 |
·概述 | 第59页 |
·试验原理方法 | 第59-61页 |
·试验原理 | 第59页 |
·分析方法 | 第59-60页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60-61页 |
·试验准备 | 第61-63页 |
·试验装置 | 第61-62页 |
·试验材料选取 | 第62页 |
·试验试件制备 | 第62-63页 |
·试验结果及讨论 | 第63-79页 |
·含菌溶浸液pH值变化规律 | 第63-64页 |
·含菌溶浸液对试件空隙指数的影响 | 第64-70页 |
·含菌溶浸液对试件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70-76页 |
·含菌溶浸液对试件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76-77页 |
·含菌溶浸液对试件泊松比μ的影响 | 第77页 |
·试件表面损伤观测 | 第77-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浸出过程中单一裂隙岩块渗流数值模拟 | 第81-94页 |
·概述 | 第81页 |
·COMSOL MUTIPHYSICS软件简介 | 第81-83页 |
·基本功能 | 第81页 |
·特点 | 第81-82页 |
·模拟求解步骤 | 第82-83页 |
·裂隙岩块渗流数值模拟 | 第83-92页 |
·建立几何模型 | 第83-84页 |
·物理参数设定 | 第84页 |
·溶浸液在岩块中的渗流 | 第84-88页 |
·溶浸液在裂隙中的渗流 | 第88-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94-96页 |
·总结 | 第94-95页 |
·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附录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绩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