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风俗习惯论文

继承下的创新轨辙--70年代以来日本民俗学热点研究

中文摘要第1-16页
ABSTRACT第16-23页
第一章 绪论第23-35页
 第一节 课题的确立第23-27页
  1、选题缘起第23-24页
  2、研究视角和时段划分第24-26页
  3、热点领域的界定第26-27页
 第二节 学术意义、研究方法和章节构成第27-29页
  1、意义所在第27-28页
  2、研究方法第28页
  3、论文构成及特色第28-29页
 第三节 相关学术史研究第29-35页
  1、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学术史研究概述第29-32页
  2、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学术史研究现状第32-35页
第二章 日本民俗文化:从一元到多元第35-56页
 第一节 稻作与民俗文化一元论学说第36-38页
  1、日本的稻作农耕文化研究第36-37页
  2、柳田国男与稻作一元论学说第37-38页
 第二节 芋头、旱作与民俗文化多元论第38-52页
  1、照叶树林文化论学说及其影响第38-40页
  2、民俗文化多元论的形成第40-41页
  3、坪井洋文:“芋头正月”说和民俗文化多元论的内涵第41-47页
  4、白石昭臣·野本宽一的旱作文化研究第47-49页
  5、从其他角度展开的多元论研究第49-52页
 第三节 从“多元”到“复合”:民俗文化多形态研究第52-54页
  1、安室知的质疑:类型与多元第52-53页
  2、从正月仪礼到多样复合型民俗文化论第53-54页
 第四节 承上启下的理论第54-56页
第三章 人与自然:环境民俗学的兴起第56-85页
 第一节 环境民俗学兴起的背景第57-61页
  1、和谐相生的自然认识论第57-59页
  2、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民俗之间相互关系的重新审视第59-61页
 第二节 道法自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环境民俗学第61-68页
  1、学术进程中的环境民俗学第61-66页
  2、社会进程中的环境民俗学第66-68页
 第三节 环境民俗研究中呈现的多视角第68-83页
  1、研究现状概述第68-70页
  2、环境民俗学的多维视野第70-83页
 第四节 时代呼声下诞生的研究第83-85页
第四章 人与神的三态体系:“日常态”、“非日常态”与“能量枯竭态”第85-110页
 第一节 作为前奏的两态体系:“日常态”与“非日常态”第87-91页
  1、“日常态”、“非日常态”概念界定第87-90页
  2、“日常态”与“非日常态”的辨证第90-91页
 第二节 第三元素的介入:“污秽/晦气·能量枯竭态”第91-102页
  1、由两元到三元的必然性第91-92页
  2、三态体系衍生的理论第92-102页
 第三节 从理论到实践:三态理论的应用第102-106页
  1、经世济民:三态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第102-103页
  2、有资治学:三态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第103-106页
 第四节 三态理论生成的动力第106-110页
  1、欲则其实,先正其名:重视民俗词汇研究第107-108页
  2、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第108-110页
第五章 人与社会: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日本城市民俗学研究第110-155页
 第一节 柳田时期的城市民俗先行研究第112-118页
  1、柳田国男的城市民俗观第112-115页
  2、近代以来的城市民俗研究第115-116页
  3、“考现学”研究第116-118页
 第二节 城市民俗研究的全面展开第118-129页
  1、社会背景:日本的城市化进程第118-119页
  2、学术背景:交叉学科的共同关注第119-121页
  3、热潮涌动:城市民俗学研究的铺开第121-123页
  4、城市民俗学学术史研究成果概述第123-129页
 第三节 城市民俗研究的类型与研究视角的多样化第129-151页
  1、关注口传:口承文艺—城市传说第129-133页
  2、关注体传:城市祭礼第133-137页
  3、空间理论:关于城市民俗空间构成的理论研究第137-140页
  4、空间个案:公寓住宅区、传统城下町、繁华街区、观光地等的民俗研究第140-149页
  5、关注传统(时间):城市化进程与民俗的流变第149-151页
 第四节 城市民俗学研究综述第151-155页
  1、多维视角与跨学科研究第151-152页
  2、名实之辩:缜密的概念界定第152-153页
  3、从传承性到变异性的转变第153-155页
第六章 继承下的创新轨辙第155-164页
 第一节 多元化理论体系指导下的现实研究第155-158页
 第二节 70年代以来的创新轨辙第158-162页
 第三节 今后的课题第162-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70页
致谢第170-17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71-172页
附录第172-206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06页

论文共2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司马迁与班固民族思想比较研究
下一篇:《仪礼》中的礼仪用字与传统礼仪文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