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1 绪论 | 第13-34页 |
|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区域电力市场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 第15-16页 |
| ·区域电力市场研究现状与改革实践 | 第16-19页 |
| ·梯级水电站特性及上网竞价面临的问题 | 第19-24页 |
| ·梯级水电站特性描述 | 第19-20页 |
| ·梯级水电站市场竞争力分析 | 第20-23页 |
| ·梯级水电站上网竞价面临的问题描述 | 第23-24页 |
| ·梯级水电站上网竞价策略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4-31页 |
| ·多市场组合竞价策略综述 | 第25-27页 |
| ·单一市场竞价策略综述 | 第27-31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1-34页 |
| 2 基于无套利分析理论的区域电力市场电价均衡研究 | 第34-45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无套利均衡分析理论概述 | 第34-36页 |
| ·无套利分析原理 | 第34-35页 |
| ·基本定理 | 第35-36页 |
| ·区域电力市场中影响发电商上网竞价的套利机会分析 | 第36-37页 |
| ·区域市场中的无套利分析模型 | 第37-41页 |
| ·模型的假设 | 第37-39页 |
| ·模型描述 | 第39-41页 |
| ·模型求解 | 第41页 |
| ·实例分析 | 第41-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3 基于套利定价理论的梯级水电站上网竞价最优交易组合策略 | 第45-69页 |
| ·引言 | 第45-46页 |
| ·梯级水电站竞价模式与组合交易方式探讨 | 第46-52页 |
| ·梯级水电站竞价模式分析 | 第46-48页 |
| ·梯级水电站在区域电力市场中的组合交易方式 | 第48-51页 |
| ·梯级水电站参与市场交易的流程 | 第51-52页 |
| ·梯级水电站在合约市场和日前市场下的最优交易组合策略 | 第52-60页 |
| ·套利定价理论概述 | 第52-53页 |
| ·梯级水电站组合交易问题的描述 | 第53-54页 |
| ·两市场间出现套利机会的统计预测方法 | 第54-56页 |
| ·梯级水电站在两市场中的交易决策模型 | 第56-60页 |
| ·算例研究 | 第60-68页 |
| ·梯级月度组合交易分析 | 第60-65页 |
| ·日前组合交易分析 | 第65-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4 梯级水电站与单一购买方竞价中的合作双赢策略 | 第69-95页 |
| ·引言 | 第69-70页 |
| ·现货市场梯级水电站的报价方式研究 | 第70-91页 |
| ·基于效率曲线的水电机组报价方法 | 第70-77页 |
| ·梯级水电站单元集中报价 | 第77-82页 |
| ·梯级水电站按水电站单独报价 | 第82-85页 |
| ·三峡梯级上网竞价辅助决策系统主要功能介绍 | 第85-91页 |
| ·梯级水电站与单一购买方的合作双赢策略 | 第91-93页 |
| ·参与人合作博弈的轮流出价规则 | 第91页 |
| ·梯级水电站与单一购买方博弈中的子博弈完备均衡分析 | 第91-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 5 多种购买方下梯级水电站跨区组合竞价策略 | 第95-108页 |
| ·引言 | 第95页 |
| ·区域电力市场竞价规则 | 第95-98页 |
| ·华中电力市场运营规则 | 第95-97页 |
| ·华东电力市场运营规则 | 第97-98页 |
| ·梯级水电站跨区竞价中的风险分析 | 第98-100页 |
| ·考虑市场风险的水电跨区组合竞价策略 | 第100-104页 |
| ·参数说明 | 第100页 |
| ·模型描述 | 第100-103页 |
| ·求解算法 | 第103-104页 |
| ·三峡梯级电站在不同区域市场中的日前组合竞价策略 | 第104-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 6 区域分时电价下三峡梯级电站在日前市场中的优化运营 | 第108-124页 |
| ·引言 | 第108页 |
| ·区域电力市场分时电价研究 | 第108-115页 |
| ·基于混合贝叶斯SVM 的电价分类与预测 | 第108-115页 |
| ·三峡梯级电站跨区上网竞价市场分析 | 第115-117页 |
| ·市场分析 | 第115-116页 |
| ·日峰谷时段的划分 | 第116-117页 |
| ·电价的确定 | 第117页 |
| ·分时电价下三峡梯级日前发电交易模型 | 第117-120页 |
| ·符号说明 | 第117页 |
| ·模型描述 | 第117-119页 |
| ·模型求解 | 第119-120页 |
| ·结果分析 | 第120-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24-127页 |
| ·全文总结 | 第124-126页 |
| ·工作展望 | 第126-1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7-143页 |
| 致谢 | 第143-144页 |
|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4-147页 |
|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