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产权基本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导论 | 第12-16页 |
(一) 问题的引出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的综述 | 第13-14页 |
1. 研究的现状 | 第13页 |
2. 研究的简析 | 第13-14页 |
3. 研究的趋势 | 第14页 |
(三) 本文的构思 | 第14-16页 |
1.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2. 研究的结构 | 第15-16页 |
一、少数民族文化产权的法律界定 | 第16-26页 |
(一) 少数民族文化产权的法律概念 | 第16-19页 |
1. 相关的学说 | 第16-17页 |
(1) 文化权利说 | 第16页 |
(2) 知识产权说 | 第16-17页 |
(3) 学说的评析 | 第17页 |
2. 关键词的界定 | 第17-19页 |
(1) 少数民族 | 第17-18页 |
(2) 少数民族文化 | 第18页 |
(3) 产权 | 第18-19页 |
3. 本文的概念 | 第19页 |
(二) 少数民族文化产权的法律特征 | 第19-20页 |
1. 权利的法定性 | 第19页 |
2. 主体的集体性 | 第19-20页 |
3. 客体的综合性 | 第20页 |
(三) 少数民族文化产权的法律性质 | 第20-22页 |
1. 学科的定位 | 第20-21页 |
2. 权利的属性 | 第21-22页 |
(四) 少数民族文化产权的法律价值 | 第22-25页 |
1. 理论价值 | 第22-23页 |
(1) 弥补法律制度局限 | 第22-23页 |
(2) 丰富民事权利体系 | 第23页 |
(3) 推动少数民族立法 | 第23页 |
2. 现实价值 | 第23-25页 |
(1) 保障少数民族民事权益 | 第23-24页 |
(2) 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 第24页 |
(3) 促进少数民族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24页 |
(4) 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 第24-25页 |
(五) 少数民族文化产权与相关法律制度的比较 | 第25-26页 |
1. 文化权利制度 | 第25页 |
2. 知识产权制度 | 第25-26页 |
二、少数民族文化产权的正当性分析——以旅游为背景 | 第26-47页 |
(一) 少数民族文化的产权归属 | 第26-29页 |
1. 少数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 | 第26-27页 |
(1) 少数民族文化的起源 | 第26页 |
(2) 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 | 第26页 |
(3) 少数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 第26-27页 |
2. 少数民族文化的现实产权 | 第27-28页 |
(1) 产权现实 | 第27-28页 |
(2) 不利影响 | 第28页 |
3. 少数民族文化的产权重构 | 第28-29页 |
(二)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法律属性 | 第29-33页 |
1.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法律性质 | 第29-31页 |
(1)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 | 第29-30页 |
(2) 旅游的私法性质 | 第30-31页 |
2.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法律关系 | 第31-32页 |
(1) 传统民事法律关系的排除 | 第31页 |
(2) 文化产权法律关系的错位 | 第31-32页 |
3. 旅游法律关系的再造 | 第32-33页 |
(三) 少数民族权益公法保护的滞后 | 第33-38页 |
1. 公法保护的现状 | 第33-34页 |
(1) 宪法部门 | 第33页 |
(2) 行政法部门 | 第33-34页 |
(3) 其他公法部门 | 第34页 |
2. 公法保护的成因 | 第34-36页 |
(1) 政治原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 第34-35页 |
(2) 经济原因——计划经济体制 | 第35页 |
(3) 历史原因——大汉族主义 | 第35-36页 |
(4) 法律原因——私法否认理论 | 第36页 |
3. 公法保护的滞后 | 第36-38页 |
(1) 公法的滞后 | 第36-37页 |
(2) 私法的跟进 | 第37-38页 |
(四) 少数民族权益现行私法保护的困难 | 第38-42页 |
1. 私法保护的简介 | 第38-39页 |
(1) 传统民法的保护 | 第38-39页 |
(2) 知识产权的保护 | 第39页 |
2. 知识产权的难点 | 第39-40页 |
(1) 保护的合理性 | 第39-40页 |
(2) 保护的局限性 | 第40页 |
3. 私法保护的反思 | 第40-42页 |
(五)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现实需求 | 第42-47页 |
1. 现实的问题 | 第42-44页 |
(1) 旅游的正效应 | 第42-43页 |
(2) 旅游的负效应 | 第43-44页 |
2. 问题的症结 | 第44-46页 |
(1) 问题的原因 | 第44-45页 |
(2) 原因的根本 | 第45-46页 |
3. 症结的对策 | 第46-47页 |
三、少数民族文化产权的实证性考察——以黄姚为范例 | 第47-59页 |
(一) 黄姚的简介 | 第47-48页 |
1. 广西的民族文化 | 第47页 |
2. 黄姚古镇的简介 | 第47-48页 |
(1) 自然环境 | 第47页 |
(2) 文化资源 | 第47-48页 |
(二) 文化的开发 | 第48-49页 |
1. 政府开发阶段 | 第48页 |
2. 企业开发阶段 | 第48-49页 |
(三) 产权的矛盾 | 第49-51页 |
1. 损益的分配 | 第49-50页 |
(1) 政府与企业的受益 | 第49页 |
(2) 居民与文化的受损 | 第49-50页 |
2. 矛盾的表现 | 第50-51页 |
(四) 问题的解决 | 第51-52页 |
1. 解决的策略 | 第51页 |
2. 解决的结果 | 第51-52页 |
(五) 法理的分析 | 第52-59页 |
1. 古镇文化的产权归属 | 第52-55页 |
(1) 政府职权的转变 | 第52-53页 |
(2) 企业权利的限制 | 第53-54页 |
(3) 居民产权的确立 | 第54-55页 |
2. 古镇文化的产权实现 | 第55-57页 |
(1) 村委会和旅游协会的法律属性 | 第55-56页 |
(2) 古镇居民的文化人身型权益 | 第56页 |
(3) 古镇居民的文化财产型权益 | 第56-57页 |
3. 黄姚案例的学理意义 | 第57-59页 |
四、少数民族文化产权的法律关系及其他 | 第59-75页 |
(一) 少数民族文化产权的权利主体 | 第59-64页 |
1. 权利主体的概念及特征 | 第59-60页 |
(1) 主体的集体性 | 第59页 |
(2) 主体的层次性 | 第59-60页 |
2. 相关权利主体的适格性 | 第60-62页 |
(1) 民族成员资格的排除 | 第60-61页 |
(2) 当地政府资格的反思 | 第61-62页 |
3. 权利主体的具体认定 | 第62-64页 |
(1) 认定的原则 | 第62-63页 |
(2) 主体的代表 | 第63-64页 |
(二) 少数民族文化产权的权利客体 | 第64-67页 |
1. 权利客体的概念及特征 | 第64-66页 |
(1) 族群的认同性 | 第64-65页 |
(2) 地理的依赖性 | 第65页 |
(3) 价值的经济性 | 第65页 |
(4) 形态的多样性 | 第65-66页 |
2. 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66-67页 |
(1)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 第66页 |
(2)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66-67页 |
3. 权利客体的外延 | 第67页 |
(三) 少数民族文化产权的权利体系 | 第67-71页 |
1. 文化人身权利 | 第67-69页 |
(1) 文化署名权 | 第67-68页 |
(2) 文化保真权 | 第68页 |
(3) 文化传承发展权 | 第68-69页 |
(4) 文化监督权 | 第69页 |
2. 文化财产权利 | 第69-71页 |
(1) 文化使用收益权 | 第70页 |
(2) 文化许可使用权 | 第70页 |
(3) 文化收益分配权 | 第70-71页 |
(四) 少数民族文化产权的其他问题 | 第71-75页 |
1. 少数民族文化产权的取得 | 第71-72页 |
2. 少数民族文化产权的期限 | 第72-73页 |
3. 少数民族文化产权的限制 | 第73-74页 |
4. 少数民族文化产权的立法设想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一) 本文的基本观点 | 第75页 |
(二) 本文的主要创新 | 第75-76页 |
(三) 本文的研究不足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后记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