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水稻条纹病毒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8-16页 |
·水稻条纹病的症状 | 第8-9页 |
·RSV的传播特性及其寄主范围 | 第9页 |
·RSV的分类学 | 第9-10页 |
·RSV粒子 | 第10-11页 |
·RSV基因组 | 第11-12页 |
·RSV蛋白 | 第12-15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6-29页 |
·试剂 | 第16页 |
·仪器 | 第16页 |
·病毒材料 | 第16-17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17页 |
·细菌培养 | 第17页 |
·质粒的少量提纯(碱裂解法) | 第17-18页 |
·试剂 | 第17页 |
·步骤 | 第17-18页 |
·用试剂盒纯化核酸 | 第18页 |
·RT-PCR | 第18-19页 |
·cDNA合成 | 第18页 |
·PCR扩增目的基因 | 第18-19页 |
·PCR产物的切胶纯化 | 第19页 |
·DNA片段与载体的连接反应 | 第19-20页 |
·克隆载体构建 | 第19-20页 |
·酶切与回收目的基因 | 第20页 |
·表达载体构建 | 第20页 |
·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转化 | 第20-21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_2:法) | 第20-21页 |
·转化和筛选 | 第21页 |
·核酸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21页 |
·RSV提取方法 | 第21-22页 |
·电子显微镜技术 | 第22页 |
·抗血清制备 | 第22-23页 |
·ELISA | 第23页 |
·试剂 | 第23页 |
·步骤 | 第23页 |
·从病叶或纯化的病毒中提取基因组 | 第23-24页 |
·IPTG诱导表达 | 第24页 |
·电泳 | 第24-26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4页 |
·SDS-PAGE | 第24-26页 |
·凝胶成分(表1) | 第25页 |
·上样与电泳 | 第25页 |
·染色与脱色 | 第25页 |
·试剂: | 第25-26页 |
·Western blot | 第26-28页 |
·电泳与转膜 | 第26页 |
·封闭并与一抗反应 | 第26-27页 |
·与二抗反应 | 第27-28页 |
·灰飞虱饲养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浙江水稻条纹病的病原鉴定 | 第29-37页 |
·引言 | 第29-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试剂 | 第30页 |
·病原材料 | 第30页 |
·病毒提取 | 第30页 |
·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30页 |
·ELISA | 第30页 |
·总RNA提取 | 第30页 |
·RT-PCR检测 | 第30-31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ELISA试验 | 第31-32页 |
·病毒粒子形态 | 第32-34页 |
·病毒粒子的组成 | 第34-35页 |
·RT-PCR鉴定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水稻条纹病毒浙江分离物抗血清制备及应用 | 第37-45页 |
·引言 | 第37-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试剂 | 第38页 |
·病原材料 | 第38页 |
·试验动物 | 第38页 |
·菌株及载体 | 第38页 |
·病毒提取 | 第38页 |
·RSV外壳蛋白的原核表达 | 第38页 |
·抗血清的制备 | 第38-39页 |
·ELISA | 第39页 |
·SDS-PAGE和Western Blot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RSV抗血清制备及其效价测定 | 第39页 |
·间接ELISA分析兔血清和鼠血清的灵敏度 | 第39页 |
·兔血清和鼠血清的特异性分析 | 第39-41页 |
·双抗夹心ELISA法及其灵敏度分析 | 第41页 |
·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病株和单头灰飞虱的带毒情况 | 第41-44页 |
·原核表达的外壳蛋白检测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水稻条纹病毒浙江分离物基因组片断RNA1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5-67页 |
·引言 | 第45-4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6-48页 |
·病毒分离物及其基因组RNA提纯 | 第46页 |
·RT-PCR扩增基因组片断RNA1序列 | 第46-47页 |
·扩增产物的克隆和测序 | 第47页 |
·序列分析 | 第47-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67页 |
·RNA1克隆及其序列 | 第48-56页 |
·pc1蛋白的RNA聚合酶结构域 | 第56-60页 |
·RSV-ZJ pc1蛋白的OTU结构域 | 第60-64页 |
·RSV进化分析 | 第64-67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67-68页 |
·全文小结 | 第67页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附录一: 图表目录 | 第78-79页 |
附录二: 硕士期间形成的主要论文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