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宋廷魁《介山记》传奇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宋廷魁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 第17-33页 |
·宋廷魁生卒年代 | 第17-20页 |
·宋廷魁的家世概况 | 第20-22页 |
·宋廷魁的交游概况 | 第22-26页 |
·宋廷魁在介休地区的交游 | 第22-24页 |
·宋廷魁在太原地区的交游 | 第24-26页 |
·宋廷魁传世的诗歌文章作品 | 第26-27页 |
·《竹溪山人诗文钞》 | 第26-27页 |
·《雪籁集》 | 第27页 |
·宋廷魁诗歌创作内容 | 第27-33页 |
·乐山好水 | 第28-29页 |
·寄情抒怀 | 第29-30页 |
·怀念亲朋 | 第30-31页 |
·关注现实 | 第31-33页 |
第二章 《介山记》版本与本事源流考 | 第33-45页 |
·《介山记》的版本 | 第33-36页 |
·《介山记》行款和卷首序跋 | 第33页 |
·《介山记》版本流传与刊刻 | 第33-35页 |
·《介山记》故事梗概 | 第35-36页 |
·《介山记》本事源流考 | 第36-45页 |
·介子推故事之滥觞 | 第36-37页 |
·介子推故事情节之初步润色 | 第37-38页 |
·介子推故事情节之进一步确立 | 第38-40页 |
·介子推故事之民间化 | 第40-41页 |
·介子推与寒食节 | 第41-42页 |
·元杂剧中的介子推 | 第42-43页 |
·明小说中的介子推 | 第43-45页 |
第三章 《介山记》创作手法研究 | 第45-57页 |
·《介山记》的剧作体制 | 第45-51页 |
·《介山记》的卷数、出数 | 第45-49页 |
·《介山记》的下场诗 | 第49-51页 |
·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 第51-52页 |
·各种不同类型典型人物的塑造 | 第52-55页 |
·“词义新惊,雅俗共赏” | 第55-57页 |
第四章 《介山记》序跋研究 | 第57-68页 |
·“实有一段精光不可磨灭之气” | 第57-60页 |
·“补王化之穷而备史册所未及” | 第60-62页 |
·“忠孝为纲,礼义廉耻为维” | 第62-63页 |
·“言忠言孝言情言节言仙” | 第63-65页 |
·“忠孝廉节”“有功于世道人心” | 第65-68页 |
第五章 《介山记》的“或问”折射出的创作思想 | 第68-82页 |
·传奇的功能和作用 | 第68-71页 |
·传奇是一种对民众进行“针风砭俗”教化的工具 | 第68-70页 |
·传奇应达到一种“雅俗共赏”的境界 | 第70-71页 |
·传奇创作表演诸方面 | 第71-82页 |
·传奇创作表演的语言举动应“无伤于诙谐” | 第71-72页 |
·传奇创作表演要“发乎情,止乎礼” | 第72-73页 |
·传奇创作中要注意“春秋笔法”的使用 | 第73-74页 |
·传奇创作中历史人物的塑造以“惩恶扬善”为主旨 | 第74-75页 |
·传奇创作中“空幻”情节的理解 | 第75-77页 |
·传奇创作应“视才情重于规律” | 第77-78页 |
·传奇创作的落场诗“要按折命意,庶免陈言之诮” | 第78-79页 |
·传奇创作中主人公名字的选用要得到公众之认可 | 第79-8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9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