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兴”的溯源 | 第15-20页 |
(一) “兴”的文字溯源 | 第15-17页 |
(二) “兴”的思想文化溯源 | 第17-20页 |
二、“兴”的美学内涵 | 第20-26页 |
(一) “兴”的性质、内涵 | 第20-22页 |
(二) “兴”的类型、特征 | 第22-26页 |
三、“兴”范畴的历史发展 | 第26-45页 |
(一) 先秦——两汉时期 | 第27-33页 |
审美创作思维的萌芽——起情 | 第27-30页 |
有意味的形式——兴象 | 第30-33页 |
(二) 魏晋——宋元时期 | 第33-40页 |
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感兴 | 第34-37页 |
情寓八荒的审美寄托——兴寄 | 第37-40页 |
(三) 明清时期:主情思潮下的审美之变——兴趣 | 第40-45页 |
四、“兴”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影响 | 第45-48页 |
(一) “兴”对审美人格的影响 | 第45-46页 |
(二) “兴”对审美创造思维的影响 | 第46-48页 |
五、“兴”范畴研究的现代意义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