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9-12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一、开发区促进城市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 第9页 |
二、长春市开发区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 第9-10页 |
第二节 拟解决的问题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10页 |
二、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开发区形成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2-18页 |
第一节 有关概念的诠释 | 第12-13页 |
一、开发区的概念界定 | 第12页 |
二、开发区的功能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开发区的形成机制 | 第13-16页 |
一、经济增长需求 | 第13-14页 |
二、地方政策的有效引导 | 第14-15页 |
三、要素的集聚与扩散 | 第15页 |
四、城市空间开发的支撑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开发区的功能与结构的转变 | 第16-18页 |
一、开发区政策优势的弱化 | 第16页 |
二、开发区向城市新区的功能转变 | 第16-17页 |
三、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 第17-18页 |
第三章 长春市开发区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8-29页 |
第一节 长春市开发区形成过程分析 | 第18-20页 |
一、政策有力支撑的起步阶段(1991 年—1995 年) | 第18页 |
二、产业与规模快速扩张阶段(1996 年—2000 年) | 第18-19页 |
三、功能与结构调整阶段(2001 年—2005 年)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开发区发展现状与特征 | 第20-21页 |
一、经济实力明显提高 | 第20页 |
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 第20-21页 |
三、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 第21页 |
四、体制活力显著提升 | 第21页 |
第三节 开发区的结构与布局 | 第21-23页 |
一、长春市开发区的组成结构 | 第21页 |
二、长春市开发区的布局状况 | 第21-23页 |
第四节 开发区发展水平的评价 | 第23-24页 |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 第23页 |
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 第23页 |
三、园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 第23-24页 |
四、经济外向度日益提高 | 第24页 |
五、环境优势进一步显现 | 第24页 |
第五节 开发区的效能分析 | 第24-26页 |
一、开发区与地方经济增长 | 第24-25页 |
二、开发区与地方产业结构转变 | 第25页 |
三、开发区与地方对外开放 | 第25-26页 |
四、开发区与城市化发展 | 第26页 |
五、开发区与地方技术经济创新 | 第26页 |
第六节 开发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9页 |
一、经济总量偏小 | 第26-27页 |
二、各开发区产业无序竞争 | 第27页 |
三、产业结构层次不高 | 第27页 |
四、土地利用浪费严重 | 第27页 |
五、中心集聚功能不强 | 第27-29页 |
第四章 长春市开发区未来发展的主要对策 | 第29-48页 |
第一节 开发区发展的背景分析 | 第29-31页 |
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发展 | 第29页 |
二、国家开发区政策的转变 | 第29-30页 |
三、长春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 第30页 |
四、城市空间地域结构调整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开发区的创新发展 | 第31-34页 |
一、发展理念的创新 | 第31页 |
二、发展方式的创新 | 第31-32页 |
三、管理体制的创新 | 第32页 |
四、发展重点的创新 | 第32-34页 |
五、招商引资的创新 | 第34页 |
第三节 开发区功能与目标定位 | 第34-36页 |
一、开发区功能定位 | 第34-35页 |
二、开发区目标定位 | 第35-36页 |
第四节 开发区的产业分工调整 | 第36-43页 |
一、经济技术开发区 | 第37-38页 |
二、高新技术开发区 | 第38-39页 |
三、净月经济开发区 | 第39-41页 |
四、汽车产业开发区 | 第41-43页 |
五、长江路开发区 | 第43页 |
第五节 开发区的整体升级 | 第43-46页 |
一、产业技术含量的提高 | 第43-44页 |
二、土地集约利用 | 第44页 |
三、人才与产业的集聚 | 第44-45页 |
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第45页 |
五、生态环境的改善 | 第45-46页 |
第六节 开发区的空间整合 | 第46-48页 |
一、开发区与老城区改造 | 第46-47页 |
二、开发区内部空间结构优化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一、基本结论 | 第48页 |
二、主要贡献 | 第48页 |
三、遗留问题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