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针刺手法的比较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中国针刺手法概况 | 第10-24页 |
| 1 古代针法 | 第10-16页 |
| ·《黄帝内经》针法 | 第10页 |
| ·《难经》针法 | 第10-11页 |
| ·《针灸指南》针法 | 第11-12页 |
| ·《金针赋》针法 | 第12-13页 |
| ·《针灸大成》针法 | 第13-14页 |
| ·历代名医针法 | 第14-16页 |
| 2 现代针法 | 第16-24页 |
| ·基本针法 | 第16-17页 |
| ·补泻针法 | 第17-19页 |
| ·得气、行气针法 | 第19-20页 |
| ·部位针法 | 第20-21页 |
| ·针具针法 | 第21页 |
| ·器械针法 | 第21-22页 |
| ·近现代名医针法 | 第22-24页 |
| 第二部分 日本针刺手法概况 | 第24-39页 |
| 1 古代针法 | 第24-32页 |
| ·《针道秘诀集》针法 | 第24页 |
| ·《杉山真传流》针法 | 第24-28页 |
| ·《针灸拔萃大成》针法 | 第28-29页 |
| ·《针灸重宝记》针法 | 第29页 |
| ·《针灸则》针法 | 第29-30页 |
| ·《针灸秘要》针法 | 第30页 |
| ·主要名医论针刺补补泻 | 第30-31页 |
| ·日本独创针法 | 第31-32页 |
| 2 现代针法 | 第32-39页 |
| ·针管针法 | 第32-36页 |
| ·其他针具针法 | 第36-37页 |
| ·器械针法 | 第37页 |
| ·近现代主要针灸流派针法 | 第37-39页 |
| 第三部分 中日针法异同探讨 | 第39-60页 |
| 1 基本指导理论的异同 | 第39-42页 |
| ·日本对经络的认识 | 第39-40页 |
| ·日本对经穴认识的变化 | 第40-41页 |
| ·对气的概念的认识 | 第41页 |
| ·对虚实的理解 | 第41-42页 |
| 2 针刺适应范围的异同 | 第42页 |
| 3 针具及其刺激量的异同 | 第42-44页 |
| ·针具的不同 | 第42页 |
| ·针刺深度不同 | 第42-43页 |
| ·对针感要求不同 | 第43-44页 |
| ·用穴多少不同 | 第44页 |
| 4.针刺补泻手法的异同 | 第44-46页 |
| ·押手在补泻中的作用 | 第44页 |
| ·补虚泻实 | 第44-45页 |
| ·补法留针,泻法动针 | 第45-46页 |
| 5 针灸教育的异同 | 第46-47页 |
| 6 医疗保险及从业者社会地位的异同 | 第47页 |
| ·医疗保险 | 第47页 |
| ·中医师与日本针灸师的社会地位 | 第47页 |
| 7 中日针法异同的原因探讨 | 第47-51页 |
| ·社会、历史因素 | 第47-49页 |
| ·文化、意识差异 | 第49-50页 |
| ·气质差异 | 第50-51页 |
| ·地域、环境因素 | 第51页 |
| 8 中日针法的相互影响 | 第51-53页 |
| ·中国传统医学对日本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古代医籍从日本向中国的返流 | 第52-53页 |
| 9 取长补短,弘扬中国针刺手法 | 第53-60页 |
| ·中国针刺手法的优点 | 第53-55页 |
| ·中国针刺手法有待改良之处 | 第55页 |
| ·日本针刺手法的优点 | 第55-57页 |
| ·日本针刺手法有待改良之处 | 第57-58页 |
| ·取长补短,弘扬中国针刺手法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鸣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附录:文献综述 | 第67-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