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警察圈套的概念界定 | 第12-18页 |
| ·警察圈套的定义及成立要件 | 第12-14页 |
| ·警察圈套的定义 | 第12-13页 |
| ·警察圈套的成立要件 | 第13-14页 |
| ·警察圈套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4-18页 |
| ·警察圈套与诱惑侦查 | 第14-17页 |
| ·警察圈套与陷害教唆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警察圈套的产生与辩护制度的形成 | 第18-22页 |
| ·警察圈套的产生 | 第18-19页 |
| ·警察圈套辩护制度的形成 | 第19-22页 |
| 第三章 警察圈套抗辩事由的成立标准及评价 | 第22-29页 |
| ·主观主义标准(SUBJECTIVE APPROACH) | 第22-24页 |
| ·主观主义标准的含义 | 第22页 |
| ·犯罪倾向的判断依据 | 第22-23页 |
| ·对主观主义标准的评价 | 第23-24页 |
| ·客观主义标准(OBJECTIVE APPROACH) | 第24-27页 |
| ·客观主义标准的含义 | 第24-25页 |
| ·客观主义标准与不可容忍之政府行为的抗辩 | 第25-26页 |
| ·对客观主义标准的评价 | 第26-27页 |
| ·综合标准(HYBRID APPROACH) | 第27-29页 |
| ·并列的综合标准(The Composite Hybrid Approach) | 第27页 |
| ·选择的综合标准(The Discrete Hybrid Approach) | 第27页 |
| ·对综合标准的评价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警察圈套抗辩事由理论依据的新发展 | 第29-33页 |
| ·引入“因果关系(CAUSATION)”,圈套抗辩的科学性增强 | 第29-30页 |
| ·加强对被告人的权利保护,圈套抗辩的可能性增大 | 第30页 |
| ·强调合理怀疑原则,圈套设置的任意性降低 | 第30-32页 |
| ·认可警方适度积极介入,相应政府证明责任加大 | 第32-33页 |
| 第五章 我国对美国警察圈套制度的借鉴 | 第33-43页 |
| ·警察圈套在我国的现状 | 第33-35页 |
| ·这种侦查行为处于没有任何规制的状态 | 第34页 |
| ·警察圈套取得的证据处于难以定性的状态 | 第34-35页 |
| ·被引诱者和引诱者的责任处于难以确定的状态 | 第35页 |
| ·刑法领域规范警察圈套行为的必要性 | 第35-38页 |
| ·与刑罚目的相背离 | 第35-36页 |
| ·与刑法的功能相背离 | 第36页 |
| ·与罪刑法定原则相背离 | 第36-37页 |
| ·与罪责自负原则相背离 | 第37-38页 |
| ·我国刑法中警察圈套制度的建构 | 第38-43页 |
| ·加强人权保护,建立警察圈套无罪辩护制度 | 第38-40页 |
| ·确定警察圈套行为适用的案件范围和对象 | 第38-39页 |
| ·建立事前行政审批制度 | 第39页 |
| ·确定警察圈套辩护的成立标准 | 第39-40页 |
| ·秉成文法惯例,立法明确被告人和侦查人员的刑事责任 | 第40-43页 |
| ·研究警察圈套中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的必要性 | 第40-41页 |
| ·我国刑法框架下警察圈套中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分析 | 第41-42页 |
| ·我国刑法框架下警察圈套中侦查人员的刑事责任问题分析 | 第42-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