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狱龟鉴》初探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折狱龟鉴》及其作者简介 | 第10-13页 |
·作者简介及编纂目的 | 第10-11页 |
·版本及流传情况 | 第11-12页 |
·编排体例与结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折狱龟鉴》成书的时代背景 | 第13-21页 |
·政治上的中央集权 | 第13-14页 |
·经济的继续发展 | 第14页 |
·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 第14-15页 |
·北宋末南宋初的法制状况 | 第15-21页 |
·法制思想 | 第15-18页 |
·法制简况 | 第18-21页 |
第三章 《折狱龟鉴》反映的法律思想和制度 | 第21-42页 |
·《折狱龟鉴》的指导思想 | 第21-23页 |
·哀矜折狱,务求平允 | 第21-22页 |
·明辨深察,避免冤滥 | 第22-23页 |
·不畏权势,抑强扶弱 | 第23页 |
·《折狱龟鉴》所见司法制度 | 第23-35页 |
·司法官的要求与责任 | 第24-27页 |
·审判制度 | 第27-31页 |
·证据制度 | 第31-35页 |
·《折狱龟鉴》所反映的郑克的法律思想 | 第35-42页 |
·注重司法官的品德 | 第35-37页 |
·注重司法官的诉讼审判技巧 | 第37-40页 |
·郑克法律思想的局限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折狱龟鉴》的影响与意义 | 第42-44页 |
·对判例法的影响 | 第42页 |
·对当代法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