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融资风险防范与规制的法律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重点 | 第9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9页 |
(二)研究重点 | 第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一)文献资料法 | 第9页 |
(二)比较分析法 | 第9-10页 |
(三)实证分析法 | 第10页 |
(四)案例分析法 | 第10页 |
四、创新观点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民间融资的基本问题阐述 | 第11-18页 |
一、民间融资的内涵、特征与表现形式 | 第11-15页 |
(一)民间融资的范畴界定 | 第11页 |
(二)民间融资的特征 | 第11-13页 |
(三)民间融资的表现形式 | 第13-15页 |
二、民间融资与刑事犯罪的区分 | 第15页 |
(一)与集资诈骗罪的区分 | 第15页 |
(二)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区分 | 第15页 |
三、民间融资生成的逻辑分析 | 第15-18页 |
(一)分裂式金融结构的结果 | 第15-16页 |
(二)金融压抑政策的催化 | 第16页 |
(三)比较优势的使然 | 第16页 |
(四)信息不对称的阻碍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我国民间融资产生的风险 | 第18-29页 |
一、风险的类型 | 第18-23页 |
(一)经济风险 | 第18-20页 |
(二)法律风险 | 第20-23页 |
(三)道德风险 | 第23页 |
二、风险成因 | 第23-25页 |
(一)缺失的立法和监管制度 | 第23-24页 |
(二)隐蔽性的民间融资特征 | 第24页 |
(三)不规范的民间融资运行模式 | 第24-25页 |
(四)单一的金融产品结构 | 第25页 |
三、风险防范的依据 | 第25-29页 |
(一)金融市场失灵学说 | 第25-27页 |
(二)金融脆弱说 | 第27-28页 |
(三)经济安全说 | 第28页 |
(四)社会责任学说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我国民间融资风险防范的法律困境 | 第29-35页 |
一、立法现状 | 第29-32页 |
(一)民事立法 | 第29页 |
(二)行政立法 | 第29-30页 |
(三)刑事立法 | 第30-32页 |
二、我国民间融资风险防范的法律困境 | 第32-35页 |
(一)法律的滞后性 | 第32页 |
(二)政策的不稳定性 | 第32-33页 |
(三)责任追究机制的不完善性 | 第33页 |
(四)监管制度的缺乏性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民间融资法律风险的防控制 | 第35-40页 |
一、国外规制民间融资风险的法律制度 | 第35-36页 |
(一)日本相关法制 | 第35页 |
(二)美国的融资监管制度 | 第35页 |
(三)德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 第35-36页 |
二、国外规制民间融资风险的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 第36-37页 |
(一)增强法规可操作性,设立专门管理机关 | 第36页 |
(二)完善风险预警办法,健全信用评级制度 | 第36-37页 |
三、民间融资风险控制的法律制度设计 | 第37-40页 |
(一)完善法律规范,促进民间融资走上正轨 | 第37-38页 |
(二)创造多样性的融资合法形式 | 第38页 |
(三)强化民间融资的法律监管机制 | 第38页 |
(四)建立多样化责任追究机制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