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ET的台区配变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电力系统发展概况 | 第9页 |
·配电网简介 | 第9-10页 |
·配电自动化的组成 | 第10页 |
·台区配电变压器管理系统 | 第10-13页 |
·台区变压器管理系统现状 | 第11页 |
·台区配电变压器在运行中经常出现的主要异常现象 | 第11-13页 |
·本文所作的工作及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本人所做的工作 | 第14页 |
·课题来源 | 第14-15页 |
第2章 配变管理系统总体结构 | 第15-20页 |
·系统目标 | 第15-16页 |
·系统设计原则 | 第16页 |
·配变管理系统总体结构 | 第16-19页 |
·通讯服务管理机 | 第17-18页 |
·主站管理系统 | 第18-19页 |
·基础配置操作系统 | 第19-20页 |
第3章 通信服务设计与实现 | 第20-32页 |
·配变管理系统对通信系统的要求 | 第20-21页 |
·衡量通信传输质量的标准 | 第21页 |
·现有通信方式比较 | 第21-22页 |
·配变管理终端现状 | 第22页 |
·通信服务采用的通信方式 | 第22-31页 |
·GPRS概述 | 第23-24页 |
·电路交换和分组技术 | 第23页 |
·数据通信特点 | 第23-24页 |
·GPRS工作原理 | 第24-28页 |
·GPRS移动台(MS) | 第25页 |
·GPRS基站子系统 | 第25-26页 |
·GPRS交换子系统 | 第26-27页 |
·GPRS管理子系统 | 第27-28页 |
·通信服务工作原理 | 第28-29页 |
·无线数传电台工作模式 | 第28页 |
·GPRS工作模式 | 第28-29页 |
·GSM短信模式 | 第29页 |
·配变管理终端与通信服务之间的应用层数据交换协议 | 第29-30页 |
·通信服务程序设计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线损计算 | 第32-45页 |
·概述 | 第32-34页 |
·理论线损计算方法 | 第34-40页 |
·均方根电流法 | 第35-36页 |
·均方根电流法与其他线损计算方法的比较 | 第36-40页 |
·均电流法(形状系数法) | 第36-37页 |
·最大电流法(损失因数法) | 第37页 |
·等值电阻法 | 第37-40页 |
·其他 | 第40页 |
·变压器损耗 | 第40-44页 |
·计算配电变压器的固定损失电量 | 第41页 |
·计算配电变压器的可变损失电量 | 第41-42页 |
·计算公用配电变压器在代表日的损失电量 | 第42-43页 |
·变压器型号对线损的影响 | 第43页 |
·实例说明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主站设计与实现 | 第45-75页 |
·基于.NET的WEB服务体系结构 | 第45-48页 |
·.NET开发平台 | 第45页 |
·.NET平台优势 | 第45-46页 |
·.NET平台框架 | 第46-47页 |
·.NET的两大开发部件 | 第47-48页 |
·ASP.NET | 第47页 |
·ADO.NET | 第47-48页 |
·基于MVC模式的N-Tier B/S结构 | 第48-53页 |
·MVC模式 | 第48-50页 |
·N-Tier B/S结构原理 | 第50页 |
·N-Tier B/S架构分析 | 第50-53页 |
·主站软件N-Tier B/S结构的实现 | 第53-60页 |
·Web界面层(视图) | 第53-55页 |
·请求控制层(控制) | 第55-57页 |
·业务逻辑层(模型) | 第57-60页 |
·数据访问层和ADO.NET封装层(模型) | 第60页 |
·设计模式在主站中的应用 | 第60-68页 |
·抽象工厂模式 | 第60-63页 |
·生成器模式 | 第63-68页 |
·嵌入式设计功能 | 第68-72页 |
·应用java程序设计生成曲线 | 第68-72页 |
·主站功能概括 | 第72-75页 |
·系统管理 | 第72页 |
·设备管理 | 第72-73页 |
·数据采集 | 第73页 |
·数据存储 | 第73页 |
·数据分析 | 第73-74页 |
·操作日志 | 第74-75页 |
结束语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