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2页 |
| ·引言 | 第9页 |
| ·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9-17页 |
| ·金属合金储氢 | 第10-11页 |
| ·碳材料储氢 | 第11-12页 |
| ·络合氢化物储氢 | 第12-14页 |
| ·有机金属框架储氢 | 第14-15页 |
| ·金属氧化物储氢 | 第15-17页 |
| ·铁氧化物Fe_3O_4和Fe_2O_3的制备 | 第17-23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3页 |
|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23-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32页 |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 第32-38页 |
| ·实验仪器与化学试剂 | 第32-33页 |
| ·化学试剂 | 第32页 |
| ·实验气体 | 第32页 |
|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 ·储氢材料三氧化二铁制备 | 第33-35页 |
| ·球形Fe_2O_3的制备 | 第33页 |
| ·六面体Fe_2O_3的制备 | 第33-34页 |
| ·其他形貌Fe_2O_3的制备 | 第34页 |
| ·浸渍法改性七种形貌Fe_2O_3的制备 | 第34-35页 |
| ·循环储氢性能评价装置 | 第35页 |
| ·样品的表征 | 第35-36页 |
| ·样品的X射线衍射(XRD)表征 | 第35页 |
| ·样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 第35页 |
| ·样品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 | 第35页 |
| ·样品的红外(IR)表征 | 第35-36页 |
| ·样品的热重(TGA)表征 | 第36页 |
| ·评价标准和计算方法 | 第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Fe_2O_3微米球的水热合成、表征和形成机理研究 | 第38-48页 |
|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 ·合成方法 | 第38页 |
| ·样品的表征 | 第38-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7页 |
| ·小结 | 第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Fe_2O_3六面体的水热合成、表征和形成机理研究 | 第48-64页 |
|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 ·合成方法 | 第48-49页 |
| ·样品的表征 | 第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61页 |
| ·样品的表征(XRD、SEM、TEM等) | 第49-52页 |
| ·反应条件的变化对六面体Fe_2O_3形貌影响 | 第52-59页 |
| ·六面体Fe_2O_3生长机理的研究 | 第59-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第五章 多种形貌Fe_2O_3和浸渍法改性多种形貌Fe_2O_3储氢性能研究 | 第64-81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64-66页 |
| ·多种形貌氧化铁的制备 | 第64页 |
| ·浸渍法改性多种形貌氧化铁制备 | 第64-66页 |
| ·多种形貌氧化铁储氢性能比较研究 | 第66-70页 |
| ·Mo改性多种形貌氧化铁储氢性能比较研究 | 第70-72页 |
| ·样品的表征及改性机理研究 | 第72-78页 |
| ·小结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 第六章 研究工作总结及对课题的建议 | 第81-84页 |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81-82页 |
| ·对课题的建议 | 第82-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