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主要缩略词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35页 |
第一章 我国纤维品质的现状及改良策略 | 第11-19页 |
1.我国棉纤维品质及棉纺织业的现状 | 第11-12页 |
2.棉花纤维品质的改良策略 | 第12-16页 |
·棉花纤维品质的遗传改良 | 第12-16页 |
·优质纤维品质基因的来源 | 第12-13页 |
·品质改良的主要技术途径 | 第13-16页 |
·棉花生产品质的改良 | 第16页 |
3.高品质棉在江苏省的推广及发展趋势 | 第16-19页 |
第二章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 | 第19-35页 |
1.遗传标记的发展 | 第19-25页 |
·DNA分子标记 | 第20-23页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 第20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 第20-21页 |
·简单序列重复(SSR) | 第21页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 第21-22页 |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 | 第22页 |
·mRNA差异显示技术(DDRT-PCR) | 第22页 |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 第22-23页 |
·由基础标记发展的新型分子标记 | 第23-25页 |
·CAPs(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 | 第23页 |
·SCAR(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 | 第23-24页 |
·EST-SSR技术 | 第24页 |
·靶位区域扩增多态性(TRAP) | 第24-25页 |
2.遗传作图群体的分类及发展 | 第25-26页 |
·非固定性分离群体 | 第25页 |
·固定性分离群体 | 第25-26页 |
3.遗传图谱构建 | 第26-27页 |
4.基因定位 | 第27-29页 |
·质量性状基因定位 | 第27-28页 |
·QTL的定位 | 第28-29页 |
·区间作图法(interval mapping) | 第28-29页 |
·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 第29页 |
·多区间作图法(multiple interval mapping) | 第29页 |
5.作物QTL定位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 第29-34页 |
·目标基因克隆 | 第32页 |
·基于作物QTL研究的分子植物育种 | 第32-34页 |
6.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4-35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35-57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35-40页 |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田间试验 | 第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40页 |
·DNA的提取 | 第36-37页 |
·引物分析 | 第37-39页 |
·SSR反应体系和PCR程序 | 第39页 |
·SSR扩增产物的PAGE/银染检测 | 第39-40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0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40-53页 |
·亲本及群体纤维品质性状表现 | 第40-41页 |
·群体纤维品质性状频率分布统计分析 | 第41-44页 |
·亲本间的分子多态性 | 第44-46页 |
·纤维品质QTL分析及遗传图谱构建 | 第46-51页 |
·纤维品质的QTL分析 | 第46-48页 |
·图谱构建 | 第48-51页 |
·纤维品质相关性分析 | 第51-53页 |
3.讨论 | 第53-57页 |
·分子多态性及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53页 |
·DNA标记的偏分离 | 第53-54页 |
·增效基因的来源 | 第54页 |
·QTL的分布 | 第54-57页 |
全文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