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鼻腔结构与功能自适应生物力学模型的基础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9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1-13页 |
·论文研究的范畴和意义 | 第13-14页 |
·生物力学简介 | 第14-17页 |
·生物力学的发展 | 第15-16页 |
·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和意义 | 第16-17页 |
·呼吸过程中的力学问题 | 第17-26页 |
·鼻腔呼吸力学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鼻腔呼吸力学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鼻腔呼吸力学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9-25页 |
·鼻腔模型数值模拟对临床的指导 | 第25-26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6-29页 |
2 鼻腔解剖及生物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9-46页 |
·鼻的解剖 | 第29-32页 |
·鼻腔结构及生理 | 第30-32页 |
·鼻窦和咽腔结构和生理 | 第32页 |
·模型的三维重建理论和方法 | 第32-36页 |
·三维重建的意义 | 第33页 |
·三维重建方法分类 | 第33-35页 |
·基于CT图像的三维模型重建 | 第35-36页 |
·三维重建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 第36页 |
·鼻腔模型内流场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36-45页 |
·计算流体动力学简介 | 第36-37页 |
·流体与流动的基本特征 | 第37-40页 |
·鼻腔气流的控制方程 | 第40-41页 |
·几种常用的湍流模型 | 第41-43页 |
·基于商业软件的CFD分析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3 多例鼻腔建模与结果分析 | 第46-79页 |
·人体鼻腔边界信息的数字化 | 第46-49页 |
·志愿者的筛选 | 第46页 |
·CT扫描 | 第46-48页 |
·CT图象数字化及边界提取 | 第48-49页 |
·正常鼻腔模型三维重建与数值模拟 | 第49-52页 |
·基于ANSYS的鼻腔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数值模拟 | 第50-52页 |
·正常鼻腔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52-72页 |
·鼻腔气流速度场分布 | 第52-64页 |
·鼻腔气流矢量场分布 | 第64-67页 |
·鼻腔气流压强场分布 | 第67-70页 |
·关于鼻腔气流流场的讨论 | 第70-72页 |
·鼻中隔偏曲患者鼻腔模型特征 | 第72-78页 |
·鼻中隔偏曲的分类和诱发原因 | 第73-74页 |
·鼻中隔偏曲鼻腔的流场特征 | 第74-75页 |
·鼻中隔偏曲评判标准 | 第75页 |
·基于三维重建模型的正常鼻中隔量化判断标准研究 | 第75-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4 声反射仪在鼻腔建模中的应用 | 第79-97页 |
·声反射仪与鼻腔探测 | 第79-85页 |
·声反射原理 | 第79-81页 |
·鼻/咽声反射仪的组成和功能 | 第81-83页 |
·鼻/咽声反射测量与上呼吸道解剖关系 | 第83-85页 |
·声反射测量在临床上的应用 | 第85-93页 |
·鼻中隔偏曲患者鼻声反射测量 | 第85-88页 |
·鼻声反射临床应用 | 第88-90页 |
·OSAHS患者咽声反射测量 | 第90-92页 |
·咽声反射临床应用 | 第92-93页 |
·鼻声反射仪在鼻腔建模中的应用 | 第93-96页 |
·志愿者筛选与资料采集 | 第94页 |
·计算机模型与AR曲线截面面积信息对比 | 第94-96页 |
·小结 | 第96-97页 |
5 人体鼻腔“标准型”探讨 | 第97-115页 |
·人体鼻腔的特征尺寸 | 第97-110页 |
·特征尺寸提取方法 | 第98-102页 |
·特征模型的可信度分析 | 第102-106页 |
·其他提取描述鼻腔特征数据的方法 | 第106-110页 |
·标准鼻腔研究 | 第110-114页 |
·标准鼻腔描述 | 第110-111页 |
·建立标准鼻腔的方法 | 第111-113页 |
·关于鼻腔标准型的讨论 | 第113-114页 |
·小结 | 第114-115页 |
6 鼻腔结构与功能自适应的数学模式 | 第115-128页 |
·骨自适应研究对建立鼻腔数学模型的借鉴 | 第115-121页 |
·骨重建和Wolff定律 | 第115-116页 |
·基于大鼠实验的骨自适应模型的建立 | 第116-120页 |
·鼻腔表面再造方程的提出 | 第120-121页 |
·骨力学若干问题研究及对鼻腔呼吸力学研究的启示 | 第121-127页 |
·大鼠股骨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指标研究 | 第121-125页 |
·大鼠股骨不同部位骨密度对应力环境的敏感性研究 | 第125-126页 |
·长骨中段纵向缺损的应力分析 | 第126-127页 |
·小结 | 第127-128页 |
结论 | 第128-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8页 |
论文创新点摘要 | 第138-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39-141页 |
致谢 | 第141-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