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柴油流动性改进剂的开发研制及降凝机理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7-16页 |
·背景意义 | 第7-8页 |
·降凝机理 | 第8-10页 |
·国内外历史概况 | 第10-11页 |
·柴油低温流动性改进剂的种类 | 第11-14页 |
·柴油低温流动性改进剂的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2 本论文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新型柴油流动性改进剂的理论开发依据 | 第16页 |
·开发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16-19页 |
第二章 α-甲基丙烯酸酯的合成 | 第19-26页 |
1 序言 | 第19页 |
2 主要实验设备仪器 | 第19-2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主要反应原料 | 第20页 |
3 实验内容 | 第20-24页 |
·实验原理 | 第20-21页 |
·甲基丙烯酸长链烷基酯的制备 | 第21-22页 |
·最佳反应条件 | 第22-23页 |
·甲基丙烯酸十八酯的工业合成 | 第23-24页 |
4 酯化产物的表征 | 第24-25页 |
·薄层色谱分析 | 第24页 |
·红外光谱分析(涂膜法) | 第24页 |
·核磁谱图分析~1H-NMR | 第24-25页 |
·气相色谱分析 | 第25页 |
5 结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26-46页 |
1 序言 | 第26页 |
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材料 | 第26-2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页 |
·主要反应原料 | 第27页 |
3 实验内容 | 第27-31页 |
·实验原理 | 第27-30页 |
·聚合物的制备 | 第30页 |
·聚合物的工业合成 | 第30-31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31-45页 |
·聚合方式的选择 | 第31页 |
·聚合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聚合物红外光谱(涂膜法)分析 | 第32-36页 |
·聚合物的黏度测试 | 第36-41页 |
·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 | 第41-43页 |
·影响聚合物黏度与分子量的主要因素 | 第43-45页 |
5 结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新型柴油流动性改进剂的研制 | 第46-60页 |
1 序言 | 第46页 |
2 主要设备及药品 | 第46-47页 |
·主要设备 | 第46-47页 |
·主要药品 | 第47页 |
3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柴油中正构烷烃的含量 | 第47-48页 |
·柴油冷滤点测试 | 第48-49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49-60页 |
·0~#柴油的感受性测试 | 第49-56页 |
·多种0~#柴油的感受性测试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第五章 针对性降凝降滤机理研究 | 第60-70页 |
1 序言 | 第60页 |
2 DFI与柴油相互作用机理 | 第60-69页 |
·柴油主要性质分析 | 第60-63页 |
·DFI结构性质分析 | 第63-67页 |
·DFI与正构烷烃的作用机理 | 第67-69页 |
3 结论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1 结论 | 第70-71页 |
2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图 | 第76-79页 |
附件:柴油低温流动性改进剂工业装置操作规程 | 第7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