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绪论 | 第12-24页 |
| ·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和应用的现状 | 第12-2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钢梁柱连接研究和应用的历史与现状 | 第13-21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 ·本文的研究设想及主要工作 | 第22-24页 |
| 2 半刚性连接的弯矩—转角特性和数学模型 | 第24-34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连接的分类和半刚性连接的非线性特性 | 第24-27页 |
| ·连接的分类 | 第24-26页 |
| ·半刚性连接的非线性性质 | 第26-27页 |
| ·半刚性连接的数学模型 | 第27-31页 |
| ·钢框架半刚性连接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4页 |
| 3 弱轴半刚性连接试验 | 第34-66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试件设计 | 第34-41页 |
| ·节点连接方式 | 第34-37页 |
| ·试件梁柱构件截面和连接组件大小 | 第37-41页 |
| ·材性试验和高强螺栓接触面抗滑移系数试验 | 第41-43页 |
| ·材性试验 | 第41-43页 |
| ·连接接触面抗滑移系数试验 | 第43页 |
| ·弱轴顶底角钢连接抗弯性能试验 | 第43-51页 |
| ·试验装置和测量方案 | 第43-44页 |
| ·加载方案 | 第44-45页 |
| ·试验现象 | 第45-49页 |
| ·部分试验结果 | 第49-51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1-64页 |
| ·应变和应力 | 第52-55页 |
| ·竖向角钢肢连接板件的横向位移 | 第55-58页 |
| ·连接的转动中心 | 第58页 |
| ·连接接触状态的变化 | 第58-61页 |
| ·连接的抗弯性能 | 第61-62页 |
| ·试验误差原因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4 梁柱弱轴顶底角钢连接的力学理论分析和弯矩—转角曲线数学模型 | 第66-90页 |
| ·引言 | 第66页 |
| ·初始转动刚度 | 第66-78页 |
| ·受拉角钢的刚度 | 第68-72页 |
| ·竖向角钢肢连接板件的刚度 | 第72-77页 |
| ·螺栓的抗拉刚度 | 第77页 |
| ·整个连接的初始刚度 | 第77-78页 |
| ·塑性极限抗弯强度 | 第78-82页 |
| ·角钢塑性机构弯矩承载力 | 第78-80页 |
| ·柱腹板和T形件翼缘塑性机构弯矩承载力 | 第80-81页 |
| ·螺栓拉断破坏极限承载力 | 第81-82页 |
| ·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 第82-88页 |
| ·连接初始刚度对比 | 第82-83页 |
| ·弯矩—转角曲线对比 | 第83-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5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90-130页 |
| ·引言 | 第90页 |
| ·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基础 | 第90-108页 |
| ·弹塑性强化本构关系 | 第90-96页 |
| ·几何大变形的U.L.格式 | 第96-102页 |
| ·接触有限元 | 第102-108页 |
| ·ANSY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08-114页 |
| ·单元类型 | 第108-110页 |
| ·材料特性 | 第110页 |
| ·荷载 | 第110-111页 |
| ·网格划分 | 第111页 |
| ·接触的建立 | 第111-113页 |
| ·求解设定 | 第113页 |
| ·有助于计算收敛的分析技巧 | 第113-114页 |
| ·有限元模型分析精度的验证 | 第114-115页 |
| ·弱轴顶底角钢连接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 第115-128页 |
| ·分析目标 | 第115-116页 |
| ·应力、应变和变形分析 | 第116-120页 |
| ·摩擦接触状态分析 | 第120-121页 |
| ·变参数分析 | 第121-1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 6 结论和建议 | 第130-136页 |
| ·结论 | 第130-133页 |
| ·设计和施工建议 | 第133-134页 |
| ·尚待研究的问题 | 第134-136页 |
| 致谢 | 第136-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8-14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