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1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8页 |
·服装压测量装置与方法的研究 | 第13-14页 |
·服装压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4-15页 |
·袜子组织结构与性能指标的研究 | 第15-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第20-21页 |
第2章 袜子基本知识概论 | 第21-27页 |
·袜子基本结构 | 第21-22页 |
·袜子规格尺寸 | 第22-23页 |
·袜子性能指标 | 第23-27页 |
·袜口的横向延伸值 | 第23-24页 |
·袜口横向延伸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24-27页 |
·袜口原料对袜口横向延伸性能的影响 | 第24-25页 |
·袜口组织结构对袜口横向延伸性能的影响 | 第25-26页 |
·袜口编织密度对袜口横向延伸性能的影响 | 第26-27页 |
第3章 袜口低应力下的拉伸性能的测试 | 第27-39页 |
·袜口低应力下的拉伸性能 | 第27页 |
·袜口低应力下的拉伸弹性恢复性能 | 第27-28页 |
·袜口定伸长拉伸恢复实验 | 第28-38页 |
·实验原理 | 第28-29页 |
·实验样品的选择 | 第29-30页 |
·实验仪器及参数的设定 | 第30页 |
·实验条件 | 第30-31页 |
·实验结果 | 第31-33页 |
·袜口低应力下的拉伸性能 | 第31-32页 |
·袜口低应力下的拉伸弹性恢复性能 | 第32-33页 |
·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原料对袜口低应力下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33页 |
·组织结构对袜口低应力下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编织密度对袜口低应力下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线圈长度与袜口低应力下拉伸性能的关系 | 第35-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第4章 袜口压力值的测试 | 第39-56页 |
·受压机理 | 第39页 |
·人体腿部尺寸测量 | 第39-43页 |
·实验对象的选择 | 第40页 |
·测量工具 | 第40页 |
·实验注意事项 | 第40页 |
·人体腿部尺寸测量结果及分析 | 第40-43页 |
·袜口压力值实验 | 第43-55页 |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实验条件 | 第44页 |
·实验样品的选择 | 第44页 |
·实验对象的选择 | 第44-45页 |
·实验步骤 | 第45页 |
·实验结果 | 第45-49页 |
·穿着短袜即时时刻的袜口压力值 | 第46-47页 |
·不同穿着时刻测得的袜口压力值 | 第47-49页 |
·不同口宽尺寸的袜口测得的袜口压力值 | 第49页 |
·结果分析 | 第49-55页 |
·不同袜口的压力值比较 | 第49-52页 |
·不同的腿部尺寸对袜口压力值的影响 | 第52-53页 |
·不同穿着时间对袜口压力值的影响 | 第53-54页 |
·袜口宽尺寸对袜口压力值的影响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第5章 袜口压力值与袜口低应力下的拉伸力间的关系 | 第56-60页 |
·数据的采集 | 第56-58页 |
·袜口压力值与袜口拉伸力间关系的分析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第6章 袜口压力舒适感的主观评价 | 第60-71页 |
·主观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 第60-61页 |
·主观评价的主观性分析 | 第60-61页 |
·主观评价的客观性分析 | 第61页 |
·袜口压力舒适感的主观评价实验 | 第61-63页 |
·实验人数的确定 | 第61-62页 |
·主观评价术语和评价标尺的确定 | 第62页 |
·实验方案 | 第62-63页 |
·实验步骤 | 第63页 |
·袜口压力舒适感主观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63-69页 |
·即时时刻成年男性与女性袜口压迫感主观评分值的分布 | 第63-64页 |
·不同时刻袜口压迫感主观评分值的比较 | 第64-67页 |
·袜口压迫感主观评分值的影响因素 | 第67页 |
·舒适压力感所对应的袜口拉伸力范围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1-74页 |
·论文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袜口原料、组织结构和编织密度对袜口低应力下延伸性能的影响 | 第71页 |
·人体受压腿围尺寸、袜口低应力下延伸性能、袜口宽尺寸和穿着时间对袜口压力值的影响 | 第71-72页 |
·袜口压力值与袜口拉伸力对袜口压迫感主观评分值的影响 | 第72页 |
·舒适压力感所对应的袜口拉伸力范围 | 第72页 |
·该论文存在不足 | 第72页 |
·后续研究发展方向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 | 第78-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