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17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4-15页 |
| ·课题来源和作者的主要工作 | 第15页 |
|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VOIP系统分析 | 第17-35页 |
| ·基于H.323的VOIP系统架构 | 第17-18页 |
| ·基于SIP的VOIP系统架构 | 第18-19页 |
| ·VOIP系统语音通讯原理 | 第19-21页 |
| ·H.323协议 | 第21-27页 |
| ·H.323协议栈 | 第22-23页 |
| ·H.323组件 | 第23-24页 |
| ·H.225、H.245、RAS | 第24-27页 |
| ·SIP协议 | 第27-31页 |
| ·SIP请求消息 | 第28页 |
| ·SIP应答消息 | 第28-29页 |
| ·典型流程 | 第29-31页 |
| ·RTP协议 | 第3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第35-48页 |
| ·SIP与H.323系统集成 | 第35-41页 |
| ·SIP-H.323系统架构 | 第35-36页 |
| ·PS-GK的内部模块 | 第36-37页 |
| ·SIP与H.323交互 | 第37-41页 |
| ·混音器模型 | 第41-47页 |
| ·混音算法 | 第42-46页 |
| ·语音选择算法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会议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48-105页 |
| ·会议系统概述 | 第48-53页 |
| ·网络架构 | 第48-49页 |
| ·系统模块 | 第49-51页 |
| ·接口定义 | 第51-53页 |
| ·会议角色权限 | 第53页 |
| ·LS设计 | 第53-58页 |
| ·LS模块架构 | 第53-54页 |
| ·SAC/MAC | 第54页 |
| ·SLC业务逻辑控制层 | 第54-58页 |
| ·MS设计 | 第58-83页 |
| ·MS功能逻辑 | 第58-59页 |
| ·会议实体 | 第59页 |
| ·实体数据结构 | 第59-69页 |
| ·消息处理实现 | 第69-74页 |
| ·混音处理描述 | 第74-77页 |
| ·混音处理实现 | 第77-83页 |
| ·命令行接口(OM)设计 | 第83-90页 |
| ·进入会议 Conference配置的视图命令 | 第83-84页 |
| ·全局会议安全策略配置命令 | 第84页 |
| ·全局G711格式的会议容量设置 | 第84页 |
| ·全局G729格式的会议容量设置 | 第84-85页 |
| ·采样G711格式的会议混音容量设置 | 第85页 |
| ·创建并进入特定会议实体视图的命令 | 第85页 |
| ·设置特定会议的用户接入号码 | 第85-86页 |
| ·设置特定会议的编解码格式 | 第86页 |
| ·设置特定会议的安全认证密码 | 第86页 |
| ·设置特定会议的属性 | 第86-87页 |
| ·设置特定会议的会议持续时长 | 第87页 |
| ·设置特定会议的语音切换时延 | 第87-88页 |
| ·设置特定会议的安全策略 | 第88页 |
| ·设置特定会议的容量 | 第88页 |
| ·设置特定会议的混音数目 | 第88-89页 |
| ·设置特定会议配置生效 | 第89页 |
| ·设置特定会议配置失效 | 第89页 |
| ·添加特定会议的参与者信息 | 第89-90页 |
| ·添加特定会议的黑名单用户信息 | 第90页 |
| ·功能实现 | 第90-103页 |
| ·会议参与者拨打特定号码创建会议 | 第90-91页 |
| ·通过管理接口配置定时创建会议 | 第91-92页 |
| ·会议主动拨打与会者加入会议 | 第92-96页 |
| ·会议参与者拨打特定业务号码进入会议 | 第96-98页 |
| ·会议与会者以带外收号方式邀请用户加入会议 | 第98-99页 |
| ·管理员通过命令行接口(OM)邀请配置的用户加入会议 | 第99-100页 |
| ·给会议所有与会者播放语音 | 第100-101页 |
| ·所有与会者挂机会议结束 | 第101-102页 |
| ·会议超时结束 | 第102-10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第105-112页 |
| ·测试环境 | 第105-106页 |
| ·系统配置 | 第106-110页 |
| ·测试点 | 第110页 |
| ·系统性能 | 第110-1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12-115页 |
| ·全文总结 | 第112-113页 |
| ·性能改进 | 第113-114页 |
| ·下一步工作 | 第1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9页 |